記得一句經(jīng)典的話:“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guī)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tài)炎涼。”
說到底就是人心易變,狐朋狗友少一個是一個。
中國有一句古話:“友行天下”,所以我們特別看重朋友,看重友情,我們很講究“交友”,很注重“社交”,可朋友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嗎?
01
患難不能見真情,雖不是好事,但也不是你感慨世態(tài)炎涼的借口
聽過一個常見的故事。以前一起打拼事業(yè)的朋友,多年后各自事業(yè)有成,可是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位朋友突然生意失敗,急需資金周轉(zhuǎn),可向周圍親戚詢問了一圈,發(fā)現(xiàn)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即便大家湊一湊,還湊不夠零頭那點。
正在父母親戚為他愁眉不展時,這位當事人想起了那些曾經(jīng)一起打拼事業(yè)的朋友,還有那些生意場上結(jié)交的好友們。于是向來心高氣傲、從不向任何人低頭的他,拉下臉面去一個一個聯(lián)系那些朋友,還是從最親近的朋友開始。
結(jié)果話沒說完三句,對方已經(jīng)猜到了他的意圖。
“路子,不是我們不想借給你,實在是最近也困難,對不住。“
打了十幾個電話,最后得到的回信大同小異。
一氣之下,他拉黑了所有人,還埋怨這些人不夠朋友,困難時刻見人心。
最后還是他的爸爸站出來說了句實在話:“路子,也別怪別人,畢竟別人也沒有義務(wù)非得幫你。”
是啊,都說患難見真情。可即便是真情好友,即便是在你最落魄困難的時候,人家若是不愿意幫你,你也沒理由埋怨別人。
處在困境下,別人愿意幫你是情誼,不愿意幫你也是人之常情,沒必感慨世態(tài)炎涼去為難別人。
02
懂得感恩是美德,不是你”攻擊“別人薄情的利器
“都是一家人,你至于這么狠心嗎?真是世態(tài)炎涼,薄情寡義。”
一個朋友,家里情況不是很好,初中畢業(yè)就沒有讀書了,因為家里供不起,也因為所有的錢都供她哥哥上大學(xué)了。
說起來,就是一個很庸俗又很常見的例子。妹妹很早就沒有讀書在社會上打拼,小有成就,又賺了一些錢,可轉(zhuǎn)眼哥哥學(xué)業(yè)有成了,要成家立業(yè)了,手邊沒有錢。
于是一向重男輕女的父母就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在外工作多年的閨女。一心要求她為哥哥結(jié)婚買房拿出多少錢,又是要求她給多少錢出來用作彩禮,整個一看,就是要完完全全掏空她這些年的積蓄。
朋友當然舍不得,可另一邊又是自己的父母,左右為難,不知所措。最終過不了心頭那道坎,被父母那句,“都是一家人,你至于這么狠心嗎?連你哥哥,你都不關(guān)心了。現(xiàn)在真是世態(tài)炎涼,人人都薄情寡義。”肉疼地掏出了自己積攢多年的積蓄。
是啊,都是一家人,所以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用這樣的理由要求自己為兄弟姐妹付出,為親人父母殫精竭力。可那些我們維護的人,自稱為是一家人的人,又何曾考慮過自己的心酸苦楚。
出門在外五六年,省吃儉用,連一頓好的都沒舍得吃,看到漂亮的衣服不敢買,貴一點的化妝品不敢買,就連簡簡單單的一份小龍蝦,都要咽好幾次口水才敢走進店里,還不敢大飽口福。
我們不是不懂回報,不是不懂感情,只是我們被這樣的恩情壓得太重了,幾乎喘不過氣。
《歡樂頌》里的樊勝美遇到重男輕女的父母,好吃懶做的哥哥,盡管一生都想脫離拮據(jù)的日子,卻一生都在拮據(jù)里掙扎。
我們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告訴自己做人要有良知,烏鴉還知道反哺,怎可忘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可是我們忘了真正要報答的人是誰?忘了我們不是萬能的、不是無所不能的,忘了助人也是有限度的。
懂得感恩是最基本的良知,但不是我們利用它綁架別人為自己服務(wù)的利器。
0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算了不要理論了,再說人家父母都說了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你就不要那么斤斤計較。”
春節(jié)當天,朋友歡歡喜喜地換上自己的新衣服,舒舒服服地吃完飯,準備和一群約好了的小伙伴出門玩。結(jié)果剛走出大門不久便被一群愛玩鬧的小孩子潑了一身水,頓時新買的衣服濕了,不說要回家再換一身麻煩,連出門的好心情都被破壞了。
這時看了一眼那幾個闖禍的小孩子,個個齜牙咧嘴,笑得好不歡樂,似乎這個潑人水的游戲讓他們很開心。原本聽了旁邊朋友勸說的這位朋友,準備息事寧人,回家再換一身衣服,結(jié)果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出來喚他:“樂樂,玩夠了,就趕快回來吃飯。”
玩夠了就趕快回來吃飯?
這么說,這家的大人認為正月里,大過年的放任自己的小孩子潑濕過路人的衣服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朋友沒有辦法忍受這樣的家教,準備找這家的父母好好說一說這些小孩子的惡劣行為。
“啊,衣服被潑濕了,真是對不住,孩子小,愛玩鬧,怎么喊都喊不住。”
“所以您就放任他一直在那里玩水?”朋友驚愕不已。
“都是小孩子心性,玩夠了也就沒事了。”
作為父母,孩子犯了錯,母親不僅沒有好好教育他要尊重公共社會禮儀,待人接物之道,反而將他犯錯的罪責推到孩子年紀小,不懂事這種荒唐的理由上。
可把朋友氣壞了。
“阿姨,我覺得話不能這么說。就是因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所以什么事情都需要你們教育。首先,將水潑到別人身上,不禮貌,他需要道歉,再者......”
不等朋友把話說完,孩子的母親當即就是一個指頭戳到孩子頭上,“聽到?jīng)]有,要懂禮貌,不要隨便潑水潑到別人身上,還不快道歉?”
朋友被孩子母親氣急敗壞的態(tài)度嚇到了,頓時感慨萬分。身后有一個朋友站出來勸她,“算了不要理論了,再說人家父母都說孩子年齡小,不懂事,你就不要計較了。這樣顯得我們很無情的樣子。”
“是啊,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我也教訓(xùn)過他了,你比他大,就不要與他計較。”
最后,朋友無話可說。
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也就罷了,偏偏身后與他一起的這位朋友似乎也是一個忽視孩子教育的人。被潑濕衣服的不是他,所以他能輕易說出那樣的話。
可年紀小,不懂事真的是一個孩子可以逃避社會公共禮儀的理由嗎?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我們不能用“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這樣的理由,就忽視最初的教育。甚至是“孩子還小。”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要求別人不能責怪犯錯的孩子。
人和人的成長環(huán)境雖然天差地別,每個人也各有各的三觀和苦衷。但不能把世態(tài)炎涼,別人不幫我,就是無情之人,時時掛在嘴邊,永遠用這樣、那樣的要求強迫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