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公平和對錯??创龁栴}也一樣,角度不同,處理方法不同,結果自然不同。作為父母,面對孩子每天發生的變化和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應該以什么心態和角度來迎接呢?
是積極的找出背后的原因還是理清解決辦法?書中給我們的答案是:不同的焦點,不一樣的結局。那么焦點是什么?
焦點是我們常說的目光、注意力。一般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將焦點集中在問題本身上,進而產生一系列自動化的思維:——這問題是怎么發生的?——這問題發生多久了?——是誰造成這個問題的?……這樣的思維方式用在機械問題上會很有幫助,比如,車子壞了、空調不制冷了……我們只要找出問題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如何解決。在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小到愛發脾氣、不聽話,大到出現行為偏差,父母也總免不了用修理機器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解決孩子的問題。比如,當孩子早上賴床不起時:——是不是昨天太晚睡了?——怎么天天起床都這么困難?——是不是對孩子的教養太過于松散、寵愛,讓孩子一點兒都不精神?……這些都是以問題導向為焦點的思維方式。但是,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我們會發現有些問題真的找不出原因,不但如此,還可能耗費掉了過多的時間、精力,導致徒勞無功,增加了親子間無謂的摩擦!人不是機器,人的問題與人際關系遠遠比機械問題來得復雜且多變,若我們能將焦點稍稍調整一下,則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還是以孩子賴床叫不起為例,如果我們注意到:——什么時候孩子一叫就起來?——什么時候孩子比較容易早起?——那時候,他是什么樣子的?——他是怎么做到的?……這種思維方法更關注每個人的優勢和他所擁有的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比如,孩子的優點、長處、特質,以及任何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的人、事、物等。這是一種集中于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不只注意到孩子晚起的時候,同時也能注意到孩子也有早起的時候。如此一來,父母與孩子間的談話勢必不會只聚焦在“他為什么做不好”“為什么沒有做到”等失敗之處,而轉為“他有時也能做好”的成功經驗或例外經驗上。之后再與孩子談話,親子氣氛不僅會比較親和,孩子也比較容易有自信。當孩子比較自信時,容易產生“我能感”,進而主動解決問題。由此可見,不同的焦點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孩子與機器不同,是每天成長變化著的,作為家長我們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做智慧型父母,順應孩子的成長節奏處理問題。蹲下來仔細聆聽孩子心靈深處的聲音,不能粗暴更不能用大人的主觀臆斷。
做學習型家長,從仔細閱讀《正面管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