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不明白:明明自己很努力,為什么總沒有他人混得好?明明自己奉獻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為什么還是和他人差這么多?
那么,為什么你在職場混得這么不如意?
1、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什么都想學,但最終什么都沒學。
哲學家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某天,這頭小毛驢站在兩堆一樣的干草之間,猶豫了很久也不知道到底要吃哪一堆,最后在無所適從中活活餓死。這種因為選擇自由而帶來的左右為難的困境,就被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很多人就是這樣,今天說我要努力去考一個注冊會計師證,明天說我還是去考一個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吧,后天又說別人做微信公眾號那么掙錢我也去做一個吧……
最終,什么也沒有去做,什么也沒有做成。
2、對學習本職工作以外的技能持排斥態度:學了又會給我安排好多事。
很多人自己本來工作繁忙,對單位提倡的多學習一門技能就非常不樂意:學了又不會加薪,學了有啥用啊?而且我學會了,是不是另一個人的崗位就取消了,什么事都交給我來做?傻子才學呢。
我們無法抨擊這樣思考的人,畢竟外部的物質刺激也是學習的一種動力,既然不加薪又有極大可能去干更多的事,別人排斥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是,無數的動機之中,哪種動機的作用力更長久,能支撐學習走得更遠?顯然還是興趣,還是你對未來升職空間的期望和動力。
3、心態消極:怨聲載道,遇事就躲。
有的人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怨聲載道,要不就躲得遠遠的,巴不得領導去找別人處理這些事情,這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比如,有些事情,自己屬實處理不好,可以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而不是自己硬著頭皮費力去做了,還得不到認同;還有些人感覺現在的工作不適合自己,自己工作確實是一種折磨,那就應該積極找合適的,而不是一邊干著自己的事,一邊唉聲嘆氣,成天散發著負能量。
4、得過且過:就這樣挺好,混到退休吧。
一般說來,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對生活和工作也很難興致勃勃。
說白了,讓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可能沒多少。他們厭倦現有的生活狀態,但又不知如何改變,也缺乏改變的勇氣。這種心態表現在工作上就是:我不想了解新事物,因為新鮮知識會沖擊已有的安逸的生活。
5、效率問題:不會高效安排你的時間。
上帝給人們每天24小時,所有人都一樣。第一個八小時大家都在工作,第二個八小時大家都在睡覺。人與人的區別就是第三個八小時創造出來的。
有些人善于利用晚上8點—10點的時間,來學習,充電,那么日積月累,你的學習進步將是驚人的。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狀態呢?做一名積極的職場達人呢?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把任務分塊,不要讓自己感覺,一整天會被一件事情壓死。
一日之計不在晨,在于前一天晚上。也就是說,每天睡覺前要列好明天的工作、學習計劃。
做每件事之前預留5分鐘準備。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準備時間,做起來會更順手。
先完成最難的任務。比如簽合同和擬協議同是今天的學習任務,后者對你更難些,那么就先擬協議。這樣會減輕心理壓力,后面的任務更容易完成。
善于利用零碎時間,比如坐車、開會前5分鐘、等朋友來赴約時,都可以用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