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兒童教育機構給我打電話推銷學齡前課程,我被介紹中的“興趣、操作、科學、游戲”這些辭令打動,帶孩子去上了一節試聽課。這節課設計得十分精致,家長先在玻璃窗外看孩子上課,課堂內容包括觀看關于宇宙的短片,手工制作火箭,在教室里放飛,還給孩子們穿上了宇航服錄像。這些課堂的亮點之后,老師帶小朋友做游戲,家長則被請到另一間教室,進行講解、動員和模擬課堂。模擬課堂時,我們都假裝小朋友,進來一位長相甜美、聲音溫柔的年輕老師,給我們講吸鐵石。她先在整面墻的觸屏上介紹吸鐵石的一些性質,然后讓小朋友上去操作觸屏,最后每個組發一塊馬蹄形磁鐵和一些曲別針,看哪個組吸的多。
課后我拒絕了這個課程,還提了一堆意見,其中一條就是:模擬課堂上對吸鐵石的學習違反了正常的認知過程,最好先發磁鐵,玩兒上一會,再由小朋友提出問題。認知發端于感性,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嘛。客服跟我費了一堆口舌,然后又失望又生氣,我哭笑不得。
中國人講究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其樂無窮,自信什么都能主觀塑造,根本不把人的天性和本質放在眼里,連這號稱來自美國的教育也無視認知規律,不但過度依賴他們自認為的前沿科技,還亂用一氣。
阿德勒說教育學的本質是對人性的理解,這句話竟然成了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分水嶺。
猶太人把蜜涂在字母上給小寶寶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知識是甜的;我們的教育鼓勵“頭懸梁,錐刺股”,學習是自虐。
西方教育善于誘導,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就不斷的贊揚他們取得的成績,讓他們高興;我們的教育也想讓孩子喜歡學習,結果是逆向操作,對每一個錯誤錙銖必較,把興趣都懲罰沒了,只剩下因畏懼而學。
西方教育崇尚操作,實踐和實驗課程占教學內容一半以上;我們的孩子每天背著好幾公斤的書兩點一線,專注讀寫,棄其他感官于無用。
西方家庭對青少年情竇初開持開放態度,鼓勵他們為愛努力奮斗;中國父母對早戀嚴防死守,視之洪水猛獸。
諸如此類,不禁令人懷疑:我們的教育到底根源于哪里,怎么連最基本的人性都不顧及?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跳進生命的河流》中說:“應試教育體系中的學習,常常就是頭腦層面的學習,通過孤獨的努力,就可以部分實現。”之所以囿于頭腦,或許因為我們的知識是舶來品,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不是通過親自觀察試驗,摸索總結出來的,而是文字到文字翻譯過來的。這種二手的知識不但只停留在腦,無法觸動心,更大的弊端是,我們沒有養成通過實踐提煉真理的習慣,反而養成輕信的惡習。
王祖哲在給《別逗了,費曼先生!》寫的后記中說:“我們天生具有費曼的資質。我們本來對書本和自然天生具有大科學家的那種好奇心。如若不信,你就觀察那些才來人世不久的孩子。他們喜歡圖畫和書本,瞪著好奇的大眼,專注地觀察這個新奇的世界。可是一旦我們進了學校,這種蔑視一切的好奇心,很快就消失殆盡。學校,本來應該是一個教人喜歡書本的地方,一個鼓勵好奇心的地方,可是我們的學校把書本用作刑具,以羞辱和懲罰來鞭策學生......”
人性都是積極向善的,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丑,人人都喜歡美食美景美人,人人都喜歡被肯定和稱贊,人生的目標不是為教育體制服務,人生的各個階段是在進化過程中由自然設定的,這幫助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力量,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順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