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消費者受商家把沉香木與沉香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性質完全不同,而且價格差別巨大。沉香木是所有可以分泌香脂的橄欖科、樟科、瑞香科、大戟科四科植物的總稱(也有書籍稱沉香木為瑞香科樹木的總稱)。
據有關資料顯示,僅瑞香科中能夠結香的樹木就有十八種之多,產于中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目前中國有十六種。沉香則是這類香科樹木在受到人為傷害或雷劈、蟲蛀、風折等天然損傷后自我修復過程中分泌出的油脂,再經真菌感染及一定年份的醇化而凝結的物質,散發迷人香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沉香香氣入脾,去惡氣,清人神理,諸氣調中,補五臟、止咳化痰,暖胃溫脾,益氣壯陽,通氣定痛……具有珍貴藥用價值。
很久以來,人們習慣地把可產沉香的樹木也稱為沉香,其實沉香是樹脂與真菌變生的植物類香料,本質上已經不屬于木材。而沉香木則是可以分泌這種油脂的樹木的心材。沉香木的心材因生有油脂腺所以也稍備沉香的色澤和輕微的香氣,但并非流脂結醇的成熟香體,所以仍屬木材。
沉香與沉香木,如同橡膠與橡膠樹,牛黃與黃牛一樣,屬于兩種不同物質。黃牛體內病變結出的牛黃,才相當于沉香樹病變結出的沉香。把沉香說成是木材,本身就是把沉香的本質搞錯了。
不過,現實中大量存在的,確實是一些半香半木的“沉香”。就是油脂分泌后尚未結香或結香時間太短,木材還沒有變成真正的香體,但已有了油脂的浸滲,這就形成了沉香與沉香木界限不清,良莠難分的痼疾。市場上賤賣的“沉香”更多是沉香木或某種類似沉香木花紋的木材,再浸入仿沉香味的化學油脂而制成的假沉香,據估計占了大眾沉香市場的九成份額。
歷史上的沉香工藝品只有小件雕器,沉香是不能做成家具的,家具載人置物,必可承重,非沉香所能勝任。凡做成大件家具的所謂“沉香”,恐怕只能是沉香木而已。雖然歷史上有不少用沉香或沉香木雕刻的小件陳設器,但沉香主要的功能并不是制器,而是入藥或炙聞。
沉香的香氣可分成很多等級,如奇南(伽南)、水沉、紅土等,價位高低懸殊。沉香市場走向成熟有序的最大障礙和難度,就是迄今為止,沉香尚無明確、統一、細分的標準。沉香品位的雅俗高低,皆憑個人喜好而定。而沉香木的價值則并不很高,也沒有藥用價值,與沉香的珍貴不可等而論之。
半香半木的“沉香”更沒有可以確分的級別。
近年來沉香木和半香半木的木多被冠以沉香名義拉高價格,蒙蔽市場,讓不少消費者無辜破費。前幾年有些媒體還宣傳過一張用沉香做的龍床(架子床),號稱價值五億,不是蓄意炒作,就是搞錯了概念。
現在看來,這些年凡開口就說某件器物價值幾億的,都是騙局。從沉香收藏的亂象可以窺得收藏領域水深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