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了寫讀書筆記,今晚花了2個小時將“第五脈輪:音”的部分朗讀了一遍。安靜的夜晚,書桌前柔和的燈光,可以盤腿而坐的大大的沙發椅,還有書桌上趴著打盹的懶貓,讀到后來心中有種淡然的喜悅。在歲月中靜靜地讀書、寫字,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 ? ? ?進入到第五脈輪,我們又遠離了物質一步,開始進入精神性的上三層脈輪。筆者在閱讀本章內容時有個初步體驗性的判斷,就是上三層脈輪因其精神屬性,理解起來可能比下三層脈輪部分更難一些。筆者嘗試記錄一些初步的閱讀感想。
? ? ? ?第五脈輪——喉輪,位于脖子和肩膀這一帶。它是溝通的中樞,我們透過聲音、振動、自我表達和創造力來進行溝通。第五脈輪的主宰意識是控制、創造、傳遞和接收,包括我們內在和人際之間的溝通。此處是創造力活躍的中樞,能夠將舊觀念綜合成新思維。第五脈輪的屬性包括傾聽、述說、書寫、吟誦、心電感應以及任何跟聲音和語言有關的能力。
? ? ? ?在本章中,我們來看看聲音、節奏、振動、字詞,這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如何強力主宰了我們的生活。從新生兒最初的啼哭到交響樂的和聲,我們生活在溝通的無線網絡里。溝通是讓生命運作的連接法則,是協調所有生命的法則,是意識從一處伸展到另一處的手段。在信息溝通和日常表達的含義之外,本章內容側重于解析主宰溝通能量的法則,也就是第五脈輪的象征意義。
【關鍵詞一】:精微的波能世界
? ? ? ?聲音,本質上是一種能量振動。在物質面向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音叉的振動來捕捉音波的能量場。在精神面向中,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體驗到一個人或環境的整體能量震動,即使不清楚精確的細節,仍可辨別有什么地方不對勁。總和的能量振動,包括了內在所有層次的振動。我們在第五脈輪精進了自己的意識,開始覺知到精微的振動訊息,它可以呈現出我們組織、器官、情緒、行為、經驗、記憶和思想的振動模式。
? ? ? ?何謂“精神面向中的聲音”?
? ? ? ?我們可以透過印度教與基督教經典教義中類似的話語來了解。印度教徒相信,創造者梵天發出振波,穿透過各種層次的密度,成為“聽得見的聲音”,那是最根本的放射作用,物質便由此創造出來。印度教的經典記載著:“OM(唵)”,整個世界就是整個聲!……因此,梵天即是全體。而在基督教的《圣經》中由極為相似的陳述:“太初有初音,初音與上帝同在,初音就是上帝。”兩者都描述了神散發出來的聲音如何創造了具象的世界。
? ? ? ?聲音的波能如何影響物質?
? ? ? ?在十九世紀初期,一個叫恩斯特.克拉德尼(Ernst Chladni)的科學家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示范振波如何影響物質。克拉德尼把沙粒放在固定的鋼板上,然后以涂了松香的小提琴弓摩擦鋼板邊緣,他發現鋼板上“演奏”的振波,竟然讓沙粒“舞動”成宛如曼陀羅的美麗圖案。隨著能量震動頻率的改變,圖案也會不同。
? ? ? ?后續實驗顯示,聲波投射到不同的媒介上,例如水、粉末、糊狀物或油里面,產生的圖案與自然界存在的形式驚人的相似,例如螺旋式轉動的銀河、胚胎的細胞分裂,或人類眼睛的虹膜和瞳孔。關于這種現象的研究稱為“音波振動學”,主要是瑞士科學家漢斯.杰寧(Hans Jenny)發展出來的。
【關鍵詞二】:節奏
? ? ? ?能量振動是一種節奏的顯現。所有的能量振動都有獨特的節奏,那是一種通過時間重復而規律的運行模式。這些節奏分明的模式,乃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意識功能,季節的轉換、白天與黑夜的交替、月亮的盈虧、女人的月經周期、呼吸的律動,以及不停止的心跳都是其中的例子。沒有生物能逃脫這些節奏,而節奏是生命和意識的根本面向。
? ? ? ?當第五脈輪發揮作用時,我們就會覺知到事情的能量振動次元。我們感應到的是語調,而非說出的話語內容。與行為相比,它對意識的影響要精微得多。比如,每天早上在高峰期開車上班,從事的工作壓力大且步調快的人,經常會卷入不同形式的能量振動里。這些混亂的節奏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細胞,而且必然會影響他的思想、行動和情緒。工作一整天后,又在交通高峰時段開車回家,此人無可避免會在他/她的家庭生活、飲食模式以及與別人的互動中,呈現出那個節奏。
? ? ? ?因而,我們可以說,透過心智和身體內部進行的持續節奏,我們每個人都在互相影響,也和周遭一切互相影響。
【關鍵詞三】:共振
? ? ? ?共振,也叫“節奏同步化”,指的是兩個頻率相似的波動一起擺蕩,所形成的波動是原始兩道波的結合,雖然有相同的頻率,但是振幅加大了。
? ? ? ?生活中有很多這種共振現象:比如,當你走進一家古董鐘表店,店家將每座鐘上發條,讓鐘擺開始擺動。期初這些鐘擺一秒一秒滴滴答答地擺動著,彼此并不協調,有可能錯開了半秒或四分之一秒,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注意到滴答聲越來越少,不久所有的鐘擺開始節奏一致地來回擺動,因為它們的節奏已經開始同步化。再比如,人們老早就知道,女人們共同生活地夠久,便可能同時來月經;結婚很久的配偶往往面貌相似,而且說話時展現出相似的節奏。
? ? ? ?溝通就像合拍的舞蹈,而溝通效果不在于聽者對說者的回應,而是與說著共振。一個團隊,只有進入共振狀態,溝通才開始真正發生。
? ? ? ?對自閉兒童的行為的研究發現,在聽與說之間,這些兒童顯現出慢半拍的反應,而且像是在回應自己的原始聲音。他們的一些細瑣動作讓他們跟周遭世界不和諧,于是疏離和困擾便成為他們狀態的特征。因而,我們可以說:“我們應付世界的能力,就產生于是否能跟它同步了。”
? ? ? ?這是了解第五脈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我們無法與周遭的振動頻率同步,就體驗不到自己跟世界 的連接。如果無法同步,我們就不可能溝通,我們會孤立、隔離,切斷了攸關健康的滋養能量。就如共同印度教或者基督教信徒相信的,聲音創造了一切物質,沒有溝通,我們會死亡,精神與身體皆然。
? ? ? ?我們往往認為口語交流構成能量溝通最重要的面向,這種概念蒙蔽了自然界的根本實相,或許溝通可以概述為節奏的交換。但語言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我們卻借助語言來表明冰山究竟是什么,還有冰山在哪里。
? ? ? ?如果單純的能量振動就可以把物質轉成凝聚而和諧的圖案,那么共鳴的振動必然會加深這樣的效應。當我們與某樣事物真誠共振時,那樣事物就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覺知到同感振動的原則,就可以在周遭環境的進化上扮演自己的角色。我們可以貢獻“好的”振波或“壞的”振波,也就形成我們如何如周遭世界共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