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小學四年級學生,今年10歲,在校學習成績一般中游水平,性格內向,課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當老師主動提問時也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小;平時跟同學交往的時候臉蛋會紅紅的,也看不到笑容;下了課后除上廁所外,其它時間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管理的還是比較嚴格的,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教育方式也是比較粗暴的。于某在家從不做家務,所有的事情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在校打掃衛生的活也不會做。
于某的父母都是企業管理人員,平時的工作也比較忙,但只要下班也會盯著孩子學習的,因為忙也經常訓斥孩子。
談談我對這個案例的一些看法
1、父母工作比較忙,常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恐懼感、對學習的興趣不濃,、漸漸地形成自卑感,這首先就看得出還在在學習素養上的存在一定的問題。
2、因為有恐懼、自卑的產生就總覺得自己不如同學,不愿主動與同學交往,在家父母更多的是粗暴的溝通方式,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3、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在校的時候值日不會,也是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系。
這個案例我給到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在此能夠引起家長的思考
1、指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有一些基本的方法,是教育的依據,因此首先要改變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
2、家校配合協同,于某的父母做好陪伴可以每天下午放學到學校接孩子,老師利用這種機會,與父母交流,反饋在校情況,共同商量解決孩子的不良心理狀況,老師、父母各司其職。
3、平時家長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進步時給予肯定、表揚;適當地讓孩子做家務,通過家庭公約,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先從家務勞動中鍛煉與家人交往的能力,慢慢的恢復于同學、老師之間的交往能力。
4、在校,老師可以通過課上互動讓于某參與到于同學的交流中;學校心理輔導課可以進行群體性的心理輔導,讓學生知道與人交往、幫助他人,不嘲笑比自己差的同學。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家長的反思,反思是我們做的不足還是在這其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我們也要牢記我們家庭教育的責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