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推薦評選工作的通知》。要求選樹一批近年來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做出突出成績、時代特征鮮明、贏得群眾贊譽的公務員先進典型。
如果您要問我,誰才是我心中“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的話,我會毫無疑問地告訴您:“背篼干部”。當然,不只是當年的“背篼干部”,如今的“背篼干部”同是。
“背篼干部”,曾是貴州省長順縣的一縷暖人“風景”:10多年前,地處麻山腹地的苗嶺敦操因交通不便,鄉村干部走村入戶工作時,用背篼為分散居住在深山里的鄉親捎帶日用品,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背篼干部”。那時,背篼也成了干部職工的“標配”。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昔日偏僻的村寨都通了水泥硬化公路,零散居住的村民也搬進了移民新村。然而,卸下身后有形重擔的“背篼干部”們又背起了新的重任——完成2020年脫貧摘帽任務。
“背篼干部”,是“背篼精神”的踐行者。他們把有形背篼化為無形責任,將信任背進人民群眾的心里,也將責任裝到了黨員干部的腦海里。在主題教育期間,他們奔赴在麻山腹地一線,緊盯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用心用力用情為貧困群眾想辦法、找出路、補短板。為解決群眾6個大方面17個突出問題,他們行走在田間地頭,穿梭于村寨組上,披星戴月走訪摸排、院壩堂屋宣傳動員,著力解決群眾“揪心事、操心事、煩心事”,積極爭取項目,完成54戶透風漏雨整治,動員全鄉408戶1926人搬出大山,搬出敦操,水電路訊實現了“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
“背篼干部”,是脫貧攻堅的落實者。他們把貧困背出了大山。在脫貧攻堅期間,面對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惡劣、石漠化現象十分嚴重、深度貧困的麻山腹地(敦操),他們結合實際,整合各類項目資源,積極發展了18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或示范點。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產業發展方向,探索出了以打造“小而特、小而精、覆蓋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目標,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有一定規模到轉變”,村級經濟實現了從“空殼”到“干貨”的轉變。2020年1月8日,敦操迎接“大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背篼干部”,是示范帶頭的引領者。他們把“先鋒引領”當作自我嚴格要求的一種精神態度,從我做起,帶頭示范。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他們始終堅持“踐行宗旨,務實苦干,克難奮進,永不懈怠”的“背篼精神”,帶領群眾發展致富,走向未來。2021年,曾在敦操鄉工作的“背篼干部”曾德凱任鼓揚鎮黨委書記。他帶領鎮黨委班子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充分發揮地方品種優勢,2000畝的紅巖壩區蔬菜基地生機盎然,營養豐富的綠殼蛋雞成“致富密碼”。按照“政府引導、龍頭引領、群眾參與”的組織模式,著力圍繞產業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建設,鼓揚鎮逐步形成了全產業鏈體系發展,產業發展總體形勢向好。
當然,“背篼干部”沒有過去時,只有進行時。從2012到2022,十年,凝聚為一種精神,在長順一如既往地傳承。“背篼干部”們也正在以不同的身份繼續踐行著相同的為人民服務的承諾。他們具有高度的先進性、代表性和時代性,他們就是“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張榮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