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莠子
現實社會中,小孩子整天想著武槍弄棒,那是不務正業,家長必定要努力糾正過來的,讓他做個讀書好兒郎。便是《水滸傳》之中,家境殷實的史進一心要學武藝,還把母親給氣死了。靠習武練功能謀求出身者,在現實社會中,鳳毛麟角,所以普通人都不把這當成一條可行之路。相較起來,讀書,經營生意或者其他手工技藝,社會地位都要比習武靠前一些。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就大不相同。貧苦的孩子,若是天資奇絕,練武功絕對是一條躋身之路。很多俠客其都出身低微,成長頗勵志傳奇。比如石破天、楊過,原來是在江湖上討飯的小乞丐小混混,練成武功之后,成為人人敬仰的大俠。便是有很多富家子弟,也會主動拜師學藝,甚至加入各幫各派,以至于連以乞丐身份示人的丐幫中,也有眾多富家子弟,比如《射雕英雄傳》里的彭長老。王子公主也以習武為樂,水平還很是不低,比如趙敏、楊康。可見在江湖世界中,武功的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
練過武功的人,由其是身手高強的俠客,走在大街上,吃飯住店,普通百姓都是另眼相看的,不敢招惹,更莫說得罪。便是如此,俠客一時興起,砸桌子打架,甚至殺個把人,都是常事兒。雖然說俠客不輕易傷人,但是有時為了懲奸除惡,也只好秧及池魚了。然而,殺完人也并不會怎樣,沒有人追究,自己也不會被困擾。總之,相對于普通百姓,他們是高了一階層的。在老百姓看來,官府是不能講道理的,豪強不能講道理,俠客同樣無法講道理,他們的行事處事原則,與常人不在一條水平線上。
莫說普通百姓,便是朝廷官府,其實也難耐俠客何。一般來說,練武之人,對于去朝廷為官做宰,都不屑一顧,更別說個把芝麻綠豆大點兒的官。《笑傲江湖》之中,劉正風金盆洗水,去捐了個參將做做,結果被眾多武林人士嗤之以鼻;《書劍恩仇錄》中,張召重身為武當派弟子,而為朝廷效力,熱衷功名,便被一眾俠客視如仇敵,必欲除之而后快。當然,一般情況下,俠客們也是盡量不去招惹官府官員,待之以禮,收斂鋒芒。令狐沖穿上參將吳天德的衣服,嵩山派便不欲傷他性命,楊過躲進耶律晉的軍營,就躲避開了李莫愁的追殺,就是這個原因。但是對于貪官污吏,那就不用太客氣了,他們的錢財是可以隨時拿來花的,他們的人是可以拿來戲耍的,過程相當快人心意,那是俠客展示行俠仗義必不可少的配合角色。
自從韓非子提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歷朝歷代對于俠客都是打擊多于寬容,但在金庸小說之中,朝廷對于江湖幫派的態度,大多是聽之任之,只要不出大亂子,他們怎么鬧騰,都不干涉,也干涉不了。對于個別武功高強的人,官府能拉攏就拉攏,不能拉攏就不得罪。其實這些草莽英雄很難收服,收服了之后也很難管教,一不留神又反了出去,還惹來很多麻煩,所以最好是不招惹。但是也有例外,就是各幫派團結一致,共同與朝廷為難之時,就不能不管了。《倚天屠龍記》之中,朝廷對于各幫派的戕害,《鹿鼎記》中,康熙對于天地會的反感,都緣于此。最好天下幫派各自為政,殺個把貪官豪紳沒事兒,偷點錢財也無妨,只要不涉及政治,不危及皇權,那在皇帝的御廚中偷吃偷喝,也是無所謂的,兩不相惹。
如此一來,俠客就成了游走于社會秩序和法律規范之外的特權階層,他們按照江湖規矩行事,迥然世人,雖然也有恩怨情仇,也有挫折糾紛,但是相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已經好到不知道多少。如果他們有心,做個鏢頭或者莊主,一般都是一方豪強;設若無意,在江湖上行俠仗義,到處好吃好喝,快意恩仇,也能賺個好名聲;最不濟,投入到某個幫派,做個三四流的角色,每日也要看師長臉色,但是不用為生計勞苦奔波,總要強于普通人不知多少倍。小農經濟時代,大多數勞苦大眾面朝黃土背朝天,整天忙碌著土里刨食,若有個這樣的去處,那自然如若上天了。
不過,便是金庸小之中,俠客也不是沒有風險的,而且風險極高,隨時都可能丟掉性命。一流大俠好一些,那一眾二三流的小配角們,常常隨隨便便就死掉了,想想那也是人子,就覺得很殘酷了。這大約就是為什么現實社會人們抵觸習武的原因,如若豐衣足食,小富即安,誰又肯將性命放在刀口上混呢?所以,還是生活在太平盛世,謹慎度日好一些。這個社會地位么,俠客越高,只怕是因為大眾生活水平越低,世道越混亂;而俠客越低,卻表明幸福指數已然很高了呢。
莠子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系,更多內容歡迎關注簡書:莠子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