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兩次研討會,了解 “新基礎教育”共生體
?????????????? ——讀《以制度創新支持班級建設》和《在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中創生學生培養新境界》有感
?“新基礎教育”共生體學校第五、第六次全國現場研討會綜述
????????????????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南門小學? 陳娥
今天要寫的是“新基礎教育”共生體學校第四、第五次全國現場研討會綜述。第四次的主題四《以制度創新支持班級建設》,第五次的主題是《在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中創生學生培養新境界》。因為我們地區不是“新基礎教育”試驗區,加上2017年也還未認識李教授;2018年的6月份,第五次研討會時,雖然那時已經“認識”了李教授,因為種種原因也未能參加學習。
第四次綜述是由藍美琴老師、石明蘭老師和李家成教授合作整理的;第五次綜述是由藍美琴老師、趙霞老師、孫青閣老師共同整理的。
對于“新基礎教育”,我只知道是目前三大教育流派之一,另外兩個是情境教育和新教育實驗。
對于情境教學,我只知道其創始人為李吉林老師,但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對于新教育實驗,我知道它的“十大行動”,并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踐行,今年有幸參加了19屆盛會。
對于“新基礎教育”我了解并不多,只知道江蘇常州的顧校長,浙江武義的藍美琴老師們都是這個共生體的,我想進一步了解一下,于是上網百度:
20 世紀 80 年代末,葉瀾在上海進行深入的調查,發現教育實踐中存在無視人的現象,不少教師的心目中依然有書無人、有知識無人、有群體無人。1994 年,葉瀾再一次深入實 際,開始了“新基礎教育”的研究。
?“新基礎教育”研究通過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社會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變進行研究,在對時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靶禄A教育”研究正是要為中國創建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型基礎教育而研究,在該課題研究中始終貫穿著對中國社會當代發展變化的研究,以及這些變化對學校教育變革的影響與需求的研究。在發展性研究中,明確提出了社會轉型期學校教育也面臨著轉型的任務, 并將實現轉型作為發展性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新基礎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這兩方面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交織在一起、同生共長。在探索性研究階段, 提出了理論適度領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開展方式。在發展性研究中,演化成在推廣“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成果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研究。
在研究的組織形式上,課題組的成員構成呈現出多元的特點, 一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和相關的博士研究生組成課題組,課題組成員每周下閔行區實驗學校一天制,每學期到外地實驗區和學校作一次集中指導(每地每次約 2—3 天) ,每學期進行計劃、總結交流,假期為實驗地區、學校按需提供集中培訓;二是核心實驗學校的成員,其中,實驗教師是“新基礎教育”學校改革實踐研究的主體構成,也包括學校校長、教導主任,科研室、 教研室主任等高中層領導, 他們中有的身兼實驗教師; 三是區域性推廣“新 基礎教育”所特有的群體,由該地區(縣級市、市下屬的區和縣)的教育局的局長、副局長,進修學校、教研室、科研室、督導室等組室的領導,及相關學科的教研人員或地區特聘專家組成。 區域性推進地區的區一級黨政領導雖然不是課題組成員, 但也對實驗給予很多的關注和支持。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立了“新基礎教育”研究共同體,共同體會議由“新基礎教育” 研究所策劃, 每學期隨著研究發展確定一個主題,輪流在實驗學校不同所在地召開一次共同體全國研討會, 該地實驗校提供一天的現場研討活動的內容,并進行成員地區和學校的交流活動。
新基礎教育主要涉及三個轉換、四個“還給”課堂教學七條、班級建設七條、好課五標準”。
通過剛才的百度,讓我對“新基礎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當然還只是淺層次的、表象的理解,理解的并不深刻。(以上內容摘自王作賓老師的新浪博客有刪減)
平時通過在群里閱讀伙伴們的文章,看他們朋友圈動態,以及和伙伴們的交流得知,李教授們每個學期都會到學校對他們進行為期三天的高密度培訓。參加“新基礎教育”團隊的伙伴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我們縣今年上半年也曾和華中師范大學舉行了一個簽約儀式,好像也是說的對我們進行指導。我們只參加了簽約儀式,但并未見到后續的指導工作。我想,如果他們能和李教授們一樣,對我們的課堂進行指導,對我們進行方方面面的“洗腦”培訓,并能為我們搭建一些成長的平臺,可能會對我們縣域教師的成長有所幫助。其實,我還是很渴望這樣的成長,我愿意去折騰自己,讓自己的教育更具價值。
現在回頭對兩次研討會內容進行梳理。
第四次研討會,主題是“班級建設的專業體系”,方式是共生體學校研究匯報、專題發言與互動交流、年級組與學校團隊現場研討、班隊會現場研討。
一、對基本問題的思考是制度創新的前提
(一)對“班級”的理解
(二)對班主任角色的理解
(三)討論“班會”名稱的準確使用
(四)明晰“專業支持體系”概念
二、多層面的制度創新是可以實現的
? (一)通過制度創新促進班主任群體的理念更新與實踐變革
? (二)通過制度創新促成班主任個人與團隊共生式發展
? (三)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穩定積淀,協調局部與整體關系
? (四)通過制度創新形成多層面第一責任人系列
三、高品質的研究是持續創新的保障
? (一)在成事中成人,推進研究性變革實踐
? (二)綜合變革,互動生成
? (三)大中小學合作,實現多元發展
第五次研討會主題是“在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中創生學生培養新境界”,本次研討會 有現場研討會,有聚焦核心問題的線上線下交流,有不同地區代表參與的學術沙龍,有特邀專家和會議代表的直接對話。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
一、直面當前學校教育育人體系的真實問題
? (一)班主任與學科教師雙重角色下的工作制度
? (二)以班主任為領導者的教育團隊沒有形成
? (三)學術工作與學科教學的綜合融通機制缺乏研究
? (四)發展生態迫切需要優化
二、學術工作與學科教學綜合融通的多層面探索與發展
? (一)初步形成邊界,在建立育人平行結構基礎上探索相互滲透
(二)以班主任為主體開展不同學科教學與班級建設的融通
(三)以班主任為領導者的班級教育團隊逐步建立
?(四)學校層面持續推動學生工作和學科教學兩大領域的綜合融通
(五)更綜合的家校社合作研究已經起步,并拓展到學生非正式教育時段生活質量的研究
? 三、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融通研究中的理論支持
? (一)價值觀:綜合融通的根本意義在于“成事成人”
? (二)系統觀:綜合融通有邊界,并需要主體的投入
? (三)領導觀:綜合融通研究呼喚新機制的創生
? (四)思維方式:將綜合融通視為學校綜合變革的一種方式
? 對第四次研討會內容,我還是很感興趣的,因為對于班級建設,我確實需要創新,卻不知道從何下手??戳诉@篇綜述中有代表認為,“新基礎教育”強調班主任角色定位從原來的管理者轉變為班級建設和每個學生在班級建設過程中實現發展的第一責任人。那么,在班主任不可取消的前提下,班務是存在的,我們要發動學生共同承擔班務;有代表認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得到發展。這些觀點我個人認為確實是對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嗎?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班主任承包,不敢放權,那學生如何發展能力呢?
我覺得自己的班級建設還需要一系列專業支持,比如專家的指導,我作為班主任,除了讀了幾本關于班主任的書,還從來沒有參加過有關班主任的培訓。雖然我的家長相對其他學校、其他班級的家長來說,整體還算不錯,但在合作途中也會出現一些 “小插曲”或者是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這些也需要專家的指導。
在這次研討會上提出,多層面的制度創新是可實現的,只是我們這不是“新基礎教育”的試驗區,這種制度層面的創新恐怕只是我的一種理想罷了。不過,在“高品質的研究是持續創新的保障”中提到,“在成事中成人,推進研究性變革實踐”,我想這一點我還是可以嘗試的。我也要努力研究平常,把平常呈現出內在的不平常,創造條件 讓平常中的獨特性呈現出來。也就是說,處處事事可做,處處有發展可能。里面舉例說2013年,“新基礎教育”提出了以“自然四季”及其包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線來策劃學生活動,我在思考,這個活動和“新教育實驗”是有相通之處的,這樣的活動我正在策劃和開展。
其實看到“新基礎教育”開展的紅紅火火,真是羨慕。希望有一天能參加,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追求的教師,實現自我超越,實現育生命自覺,在成事中成人,成為一個有深度、有創造力的人,有自我發展自覺的人,有光明理想的人。
在第五次研討會上,首先提出當前學校育人體系的四個真實問題,這些問題正是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如作為班主任,如何與學科教學融合?作為一個學科教師,又如何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因為筆者就曾經經歷過這樣一段苦澀的日子:我作為學科教師,班級需要開展活動,本來處于尊重,是事先得到班主任允許的。但真正實現起來,班主任卻剝奪了我這個學科教師的話語權。但我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任何一個學科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我都是給予了積極的支持??戳诉@篇綜述,才明白學科教師和學生工作是有邊界的,或許是我越界了。但我也僅僅提出“每天中午閱讀半小時”這樣一個活動,其余的活動我并沒有奪權,因為這個關乎著學生的語文素養,關乎著學生的語文成績。
看了這兩篇綜述,解決了一些沒有弄明白的問題,學到了一些理論,對班級建設,學科融通等有了新的思路。但還是希望能得到專家的親自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