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對家庭教育的點滴思考

寫在前面:文章大概寫于2015年11月份(所以,不要對我要求那么高?。?,有點兒長,字數有點兒多,誰愿意看就看吧,如果你看得下去的話。

? ? ? ? 我是一個媽媽,從來不敢說自己是專家,因為“家家有本兒難念的經”,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曾經管理學碩士畢業,在教師培訓行業有幾年的從業經驗,工作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逐漸意識到相比學校,家庭才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根基所在。于是毅然放棄所有,從零開始,投身家庭教育,為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育兒之道,工作實踐的同時在中國科學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職研究生課程,也與諸多家庭教育前輩專家探討交流,博采眾長。在育兒育己的道路上,我一直也在摸索,在學習,我愿意將自己的所見所學所思所感與同為父母的爸爸媽媽們分享討論,攜手找到最適合我們自己的那條育兒之路。

? ? ? 工作的這些年,一直也被大家稱為“老師”,但其實,我心里一直都是有些惶恐的。因為老師這個稱呼在我心里是崇高而偉大的。小的時候,我對老師的印象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且我也沒有教師資格證,所以每次被稱呼老師,我心里著實有點兒不踏實。但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雖然沒有那個證兒,但我會努力去做老師真正該做的事兒:傳道、授業、解惑。

? ? ? ? ?現在家庭教育領域似乎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孩子有問題是因為家長不會教,教錯了!有家長去咨詢,一些老師就會說家長這里做的不對,那里做的不好。最根本的,是連愛孩子都不會愛!然后呢,家長聽了以后,幡然悔悟,后悔不該像以前那樣對孩子,腸子都悔青了。再碰到孩子出現問題,有控制力的家長會先繃住,腦子里飛快地在想專家老師們教的方法該用哪個,怎么用。比方說有的講要控制情緒,家長就把火兒使勁兒憋著,都快憋出內傷了。有的講要共情,可家長按照老師的方法試了之后好像并不管用。這可怎么辦呢?于是就又來找專家老師咨詢。于是,專家老師每天忙忙碌碌,生意紅紅火火,家長則弄得暈暈乎乎,一頭霧水。后來,專家們又說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教家長怎么教孩子,而是家長的自我成長和提高。于是家長們就開始到處聽課,家庭教育的書也是不停地買買買!呵呵,這時候當當開始偷著樂了。專家老師們說的都沒有錯,都很有道理,我也基本都認同,老祖宗不也一直教導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嘛,不僅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也的確更應該不斷地充電學習,提升自己。不過,我也很想為現在年輕的父母們叫叫屈,尤其是一邊上班,一邊為孩子、為家庭操碎了心的媽媽們。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操持家務,還得幫著賺錢養家,忙得團團轉,沒有一刻屬于自己的時間。媽媽們身上的壓力這么大,孩子出了問題去咨詢,卻被專家指出全是自己的問題,還得連連點頭稱是,畢竟專家在幫你解決問題嘛。這樣的家長活得真心累啊。我說這一點,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縱然孩子的問題是由于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造成的,但這些父母也不是成心有意那么做的,哪個父母不希望把孩子教育好呢?他們不懂,不會教育孩子是他們的錯嗎?因為在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父母就是用同樣的方式教育他們啊。有的人該說了,這意思就該是祖父母一代的責任嘍?這么一代一代責任追究下去沒有任何意義,我主要的意思是想說既然家長的自我提升和成長才是孩子能否幸福的關鍵,那么如何才能喚醒家長們的意識,鼓勵家長們自主自發地去尋求自我提升之道是不是也是廣大家庭教育工作者們該思考的課題?專家老師們在給家長們做咨詢指導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多理解體諒一下家長們,先對家長們共下情,舒緩一下家長的緊張和焦慮,之后再擺事實講道理,家長們學習領悟起來效果會不會更好一點呢?如果更多的或者僅僅是指出家長的錯誤,只會增加一些家長的緊張和焦慮,緊張和焦慮會讓這些家長更加不知所措,不能自察自省,去探索出與自己的孩子的相處之道。

? ? ? ? 我有個小侄女兒,今年八歲,在農村老家上小學二年級,從小跟我關系非常好,天天盼著我能回老家,回去了就不想讓我走,有時候晚上做夢都會喊姑姑。她爸媽,也就是我弟弟和弟媳婦兒經常會說她這不行那不好的,有時候急了甚至會踹兩腳。后來有一次,我跟她說,要不你跟我去北京吧。到北京的話,無論生活條件和學校教育等各方面肯定比老家好很多,但她的回答是不。放假的時候愿意來玩兒,但一直讓她在北京生活她不干。我還看到過一個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癥的小女孩兒做心理咨詢的案例,自小父母離異跟著媽媽生活,媽媽經常對其打罵,后來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咨詢師問她既然現在的家庭這么不好,不如換個家庭,換個媽媽,她的回答是“不能換,也換不了”。我看到這兒的時候特別震撼,真的觸動到我了,現在我也想請大家一起想想為什么,究竟是為什么小女孩兒不愿意逃離對她造成那么多傷害的家?因為即便再不好,可那就是她的家啊,那就是生她養她的媽媽?。∥蚁胝f,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孩子對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是很寬容的,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之間有“愛的聯結”,不是嗎?在我孩子兩歲多的一段時間里,我經常是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回到家,很累,就由奶奶每天幫他洗澡。有一次,我回去了正要抱他的時候,他問我:“媽媽,你為什么不給我洗澡?為什么?”我當時一下子呆住了,被問得啞口無言。我知道這話也許是他爸爸教他說的。我不幫他洗澡可以找理由說是因為工作很累。但是,累是理由嗎?工作是理由嗎?孩子是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我對于未成年的他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究竟孩子重要還是工作重要?工作可以換,可以晚幾年去做。那孩子的成長呢?他兩歲當中的這一天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可能停在那里等著我,也永遠不可能再有機會重新來過。我們身為父母,何其有幸能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怎能不去珍惜?過了一會兒,我抱著孩子真誠地說:“對不起,媽媽錯了,以后媽媽來幫你洗澡。你原諒媽媽嗎?”,他的小胳膊立馬圍住我的脖子說“原諒?!焙⒆訉ι頌楦改傅奈覀兤鋵嵰蟛]有那么高,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對孩子要求那么多呢?想想,我們自己也曾經都是孩子,孩子的心,我們難道不懂嗎?又有什么東西比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更重要呢?這難道不是孩子出生那一刻所有父母的心愿嗎?怎么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標準和要求就變了呢?

? ? ? 好了,剛才似乎有點兒太過煽情了。我想表達的另外一點是在很多家長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父母教養方式的問題,父母自我的成長提升更重要之后,千萬不要陷入另外一個極端,就是過于自責,后悔當初。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后悔有用嗎?能重新來過嗎?以后怎么做才是正經事。同時,也不要對自己有太多的苛求,突然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都不懂,壓力巨大,甚至感覺不配當爸爸媽媽,耽誤了孩子的美好前程。認知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兒童自身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提出過兒童自出生即具備了“精神胚胎”,兒童智能是自發性的。我個人雖然也認同成人教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促進作用,但也始終相信孩子本身具備著無限的潛能的,就像有一個小宇宙,他是具備自我修復、自我成長的能力的,而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聯結”正是這個小宇宙的助燃劑。盡管我們認同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也絕不是決定性的。社會環境如此復雜,變量太多了,孩子完全有可能依靠自己或他人的力量去突破、去成長。不然,社會怎么會發展,科技人文怎么進步呢?所以,愛孩子的父母們,無需焦慮,釋放壓力,積極努力做好自己就夠了。不然,孩子們何其敏感聰慧,您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的,而緊張的情緒會抑制孩子潛能的發揮。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父母也是人,更是這個社會的主體,除了在家庭中教養孩子之外,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發展需求,也應該努力去實現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價值。所以,我認為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子女的共成長,同進步。現在社會上對家庭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國家層面教育部也發了文件,專家們一直在說理論的發展是瓶頸,非常認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的總結和提升,應該充分發揮家長的主體作用。

? ? ? ? 現在家庭教育中流傳的比較多的有成長的敏感期,延遲滿足,共情,抗挫折教育等等,要么是自己看了一些暢銷書,要么就是聽了一些專家的講座,似乎每個家長都能說上一點兒來。我也借一個我認為相對還比較專業的老師那里看到的案例和大家探討一下。為避免摻雜我的主觀評價,案例原文摘錄如下。

? ? ? ? 家長問:“昨天帶丸子上樂高課,他在公共區域玩兒自由搭建,剛搭了一點,兩個大孩子下課了沖出教室來到他旁邊,看了下說,咱倆剛才在這搭的怎么沒了(意思是上課前他們搭的東西應該是因為他們離開了不玩兒了,就被別的孩子拆了,但沒完全拆干凈),丸子是坐在這兩個孩子曾經搭建的對面,然后兩個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把把丸子搭的東西弄壞并搶了他的樹和搭建塊兒,丸子一下就哭了,而且哭得特別大聲。兩個孩子中一個看到他哭了趕緊把搶的樹扔回給他,這種情況發生時,這兩個大孩子的家長就在身邊的,但沒說一句話,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解決,怎么勸他不哭?”

“我當時是用目光追著那個搶東西的孩子,但沒說什么,蹲下來跟丸子說,那個哥哥把東西還給你了,你就別哭了,咱們一起把你剛才搭的修好吧。但是不行,還是止不住。后來他發現還有零件在別的小朋友手里,就說他們還搶了我的什么什么,我就跟他說,小哥哥搶你的積木快和弄壞你搭建好的東西是不對的,我知道你心里很難過,但一直哭不能解決問題。后來也有小朋友勸他,一直哭就不帥了,總之最后就慢慢停了。繼續搭,但表情依然不開心。沒兩分鐘他的老師就來叫他上課了,他執意要讓我看著他搭的東西,后來商量半天,只幫他保管幾個重要的搭建零件才愿意去跟老師上課?!眿寢屜驅<易稍內绾稳ゼs束兩個大孩子。

? ? ? ?我們來看看專家給的回復“這種沖突是無法預防的,以后可能還會有,所以去約束兩個大孩子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完全沒有傷害的空間,所以最好的保護是讓孩子有面對挫折應對沖突的能力,您說的對(前面已經有一位老師給的指導是沒有必要讓孩子不哭,安撫共情就好。),沒有必要急著讓孩子不哭,孩子被無緣無故破壞了搭建好的積木,傷心難過生氣是非常正常的,允許孩子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媽媽做好共情,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還可以啟發孩子想一想做些什么能夠幫助自己感受好一些,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怎么辦,這會比思考如何約束別人的孩子有效的多?!?,“那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心里肯定是很氣的,但是這是一個幫助自己的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提升沖突化解能力,還有提升情緒調節能力的機會,這么想這個事情就變成好事了,任何體驗對于孩子來說,都是我們加以正向引導的契機:)”

? ? ?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個案例什么感受,是不是感覺這個專家說的頭頭是道,似乎很有道理?經過專家這么一分析,壞事兒變好事兒,還能幫助孩子提升這能力那能力的?我想再問問大家,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的感受又如何?聽完專家的分析,你頭上那塊烏云飄走了嗎?我想說如果是我,我不會的。我不知道丸子小朋友具體幾歲,但肯定和兩個大朋友有年齡上的差距,而且是一對二,旁邊還站著兩個大孩子的家長!你們覺得就算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能處理得了嗎?這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好不好,無論從年齡上,還是人數上他都處于絕對的劣勢,這個時候他是需要媽媽在旁邊給他強大的支撐的。而他的媽媽竟然什么都沒做,只會跟他說哭解決不了問題。多可憐的孩子啊,他能不“哭得特大聲”嗎?丸子的哭,除了有因為受到兩個大孩子欺負而感受到的委屈之外,我理解的應該多少也有些對媽媽默不做聲的控訴吧!這就好比一個年輕女孩兒在外面碰到好幾個流氓的騷擾,而這個時候她男朋友就在旁邊,卻什么都沒做。只是在流氓走了之后告訴女孩兒害怕生氣解決不了問題,可以想想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怎么對付流氓,同時提高自己的這能力那能力。你們覺得這女孩兒聽了會是什么感受?我只想說一個字:滾!有多遠滾多遠!有人該說了,那你說丸子的媽媽該怎么辦呢?和兩個大孩子的媽媽打架嗎?我想說不是所有沖突都一定會以暴力收場,至少可以據理力爭吧!沒試過怎么知道那兩個孩子媽媽就完全不通情理?即使兩個大孩子和他們的媽媽蠻不講理,丸子的媽媽為避免更嚴重的言語和肢體沖突,選擇忍讓。那么丸子也會知道至少媽媽是站在我這邊的,在遇到我解決不了的事情的時候,是會幫助我的,而不是不管前面是多大的困境,都只會推我一個人去面對。也許還會反過來安慰為此而生氣的媽媽。其實,對于成人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總是說無法改變世界,無法改變他人,只能改變自己。我覺得縱然無法改變環境和他人,但必須得有自己的態度,不是要把所有的委屈和情緒都留給自己。我并不是說共情這個方法不好,共情是一個非常好且重要的人際溝通方法,但我覺得專家老師們是不是也該跟家長們講明白,為什么要共情,什么情況下要共情,以及如何正確地去共情?不然學藝不精的家長們在一個不恰當的時機去共情,再共錯了情,受傷害的不仍然是我們的孩子嗎?

? ? ? ? 還有很多專家運用心理學上的一些實驗說明要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或者抗挫折能力等等,而對這些實驗又沒講清楚,造成一些家長盲目跟風,根本不分什么樣的孩子,什么具體情況一律要延遲滿足,要培養抗挫折能力,這里就不舉例說明了。我想說的是,心理學實驗很多都是在實驗室里,控制其他無關變量的前提下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得出來的結論也并不就適用于所有的孩子。就拿眾所周知講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來說,你知道參與實驗的那些孩子本身愛不愛吃棉花糖啊,也許有的根本就不愛吃,也許有的在實驗之前已經吃了很多甜食,也許有的孩子甚至對棉花糖過敏。還有對參加實驗的孩子成年后表現的追蹤采訪,一是中間隔了太長時間,另一方面成年后的報告多數是來自于實驗對象的自述,而“人們愿意告訴你的和他們的真實作為之間往往有很大差距?!本褪钦f其實這實驗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專家也沒有說明白這個實驗其他更重要的一些方面: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夠等待,有的卻不能?是什么讓等待成為可能?究竟是什么決定了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力究竟多少來自于先天的遺傳,多少來自后天的環境和訓練?那些在4歲時未能通過棉花糖實驗,但在成年后卻擁有高自控力的人又是如何改變的呢?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后天有什么辦法能對提高自控力達到比較好的訓練效果呢?后來實驗者米切爾說“通過棉花糖實驗要測量的其實并不是意志力和自控力,而是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這個實驗迫使孩子們找到一種方法,讓局面有利于自己。他們想要第二顆棉花糖,但要怎樣才能得到?”

? ? ? 還有以前說懷孕的時候聽莫扎特的音樂能讓孩子更聰明,于是鋪天蓋地都是莫扎特的音樂胎教,可后來有人反復做實驗證明根本沒用。

? ? ? ? 關于敏感期,我認為各個敏感期與兒童的年齡之間只能說有一個大致的對應關系,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匹配,武斷地說哪個年齡階段是兒童哪項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甚至錯過就無法彌補,并不科學。

? ? ? ? 高質量陪伴。有些專家說只要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每天有個十五分鐘高質量的陪伴,親子關系就會很好。我認識一位用心做閱讀推廣的媽媽,她說在孩子兩歲多給孩子講《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繪本時,小兔子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了對大兔子的愛,而她的孩子聽完之后說“媽媽,我愛你在我的心里。”她說,如果沒有和孩子長時間的相處、陪伴、玩耍,她的孩子不可能在兩歲多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互動交流,每天就十五分鐘,孩子可能對你敞開心扉嗎?心又如何能夠在一起?

? ? ? ? 無條件接納,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吵架。你們覺得當我們內心有情緒,卻生生控制著不表現出來,孩子們一點也感覺不到嗎?我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拿筆在紙上胡亂地畫了幾筆,我問他:“你畫的什么呀?”他說:“太陽?!彼棠淘谂赃吙戳艘眠^孩子手中的筆,說:“你畫的那叫什么太陽啊,你看我給你畫一個?!焙⒆硬桓伞N疫@時候說:“哇,原來你畫的是太陽啊,真漂亮!”他又轉頭問奶奶“漂亮嗎?”,奶奶這時候也趕緊一邊點頭一邊附和說“漂亮!漂亮!”,沒想到他轉過身來跟我說了一句:“奶奶覺得不漂亮!”。還有一次是奶奶接他放學,回家的路上孩子嘴里一直念叨媽媽什么時候回來之類的。奶奶就問:“你是不是很喜歡媽媽?”他說:“是的。”,然后還沒等奶奶再問什么,馬上補了一句:“我也很喜歡奶奶。”呵呵,我想說的是孩子們其實都很敏感,假如我們為了保護孩子而不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真實感受,那么孩子通常都會察覺出我們在隱瞞什么,而這會讓他們更加緊張。當然,如果我們在孩子面前完全喪失理智的控制,大吼大叫、捶胸頓足,甚至大打出手,哭個死去活來的,又很容易嚇到他們。所以我覺得應該給孩子樹立的榜樣是:可以自由地表達情緒,但表達的方式并不嚇人,更不會傷害他人。我們也必須在生活中讓孩子們看到身為人類所自然擁有的各種情緒,包括憤怒和悲傷。

? ? ? ? 還有講夫妻關系中愛的五種語言,其實愛的語言何止千萬種,簡單來說就一個原則:投其所好,而增加彼此的了解才是關鍵。又有幾位專家講到了愛的五種語言背后的心理學依據是行為可以改變態度,最著名的是菲利普.津巴多的模擬監獄實驗。

? ? ? ? 很多心理學實驗的結論都是從統計意義上來說的,也就是說即使證明了是正確的結論也只適用于大多數人或者絕大多數人,也許你家孩子就是那1%的特例或天才呢?所以我希望家長們不要迷信別人嘴里的心理學,對待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具備科學的謹慎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 ? ? 呵呵,這時候估計有人想問,照你說的,專家老師和心理學實驗都不能信,那我們該怎么辦?該相信誰呢?下面我想再通過一個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討。

? ? ? ?一位2007年9月份出生的8歲男孩媽媽連續三次提問:第一次問的是她把兒子從記事起一直抓著睡覺,走到哪里都帶著的小毯子弄丟了,兒子想起來每次都大哭。不知道究竟要不要再去韓國買個一模一樣的,還是讓孩子意識到有些東西丟了就找不回來了究竟哪種方式對孩子來說更好。這個媽媽也提到了知道要和孩子共情,但依然很困惑。第二次是關于孩子玩兒游戲的問題,家長規定只有周末兩天能玩兒,每天半小時,孩子提出每天用iPad簽個到,這樣就可以領到游戲中的各種贈品武器,只需5分鐘,家長不知道該不該答應孩子的要求。第三次是上體育課孩子被同學用膝蓋頂了一下,老師通知把孩子接走。家長回家給孩子擦了藥,孩子提出要在家休息,最后溝通的結果是在家吃完午飯再回學校。媽媽困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是否應該抹完藥就送去學校,打消孩子有點兒疼就回家休息的想法。

? ? ? 在對這些問題的追問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不是這個媽媽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這個媽媽對孩子根本不了解!或者說了解得不夠!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問她老師通知家長讓接走孩子,到底是因為孩子確實被頂的比較嚴重,還是孩子向老師提出來要回家?家長說不知道,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孩子說頭疼接回來過一次。就像這一次到底該不該立馬送孩子回學校,不是應該根據孩子的傷勢情況決定嗎?如果確實傷得比較重,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去醫院接受治療啊,如果僅僅是孩子找的借口,是不是該找到孩子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呢?而這個媽媽對這些狀態都分辨不出的話,別人又如何能給與正確有效的建議呢?她這樣“有病亂投醫”,能真正地幫到孩子嗎?所以我給她的建議只能是多增加跟孩子的親子互動和感情交流,多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專家也許懂的知識很多,經驗很豐富,但再好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一個專家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與子女之間愛的聯結,真情的互動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啟發我們去思考。只有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解開孩子的心結,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心法。

? ? ? ? 下面這個真實故事里的媽媽就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范:我的一個好朋友,在兒子小學時,她們的親子關系非常緊張。孩子經常在學校闖禍,成績也不好,被老師告各種狀。她不勝其煩,最怕接老師的電話,而一發生這種情況,她每次都是責備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不跟她說話了,母子之間的溫度接近冰點。她也轉向教育專家求助,老師給她開了幾個藥方,其中第一是把嘴巴貼上封條,第二是用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她特別為難,嘴巴也閉不上,優點也找不到。萬難之中,她想了一個辦法,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跟孩子告別時,對孩子說一句“媽媽愛你”。當時孩子一直坐在車后座上,一路沉默。當她第一天說這句話時,孩子還是像往常一樣咣當一聲關上車門,沒有任何反應。她一個人在車里哭的稀里嘩啦……她堅持了一周,第二周的時候,孩子還是不說話,但是已經從后座坐到了副駕駛座上。她看到了孩子與她的距離在拉近。又過了一段時間,她接孩子放學,孩子一開車門,就氣呼呼地說:“氣死我了!老師又批評我……”兒子說了什么,她基本沒聽懂,但是她聽出來孩子覺得受了委屈,在孩子說的時候,她在腦子里飛速地琢磨該怎么回應,她決定不再用原來的方式回應,要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感到媽媽的接納與愛。于是,她重重地用手砸向方向盤,汽車喇叭響得震天:“太不像話了!這么冤枉我兒子,走,找她算賬去!”說著,她推開了車門。其實,此時此刻,她心里一點兒底兒都沒有,萬一兒子真的跟她去找老師,這個場可怎么收!這時,她感到了兒子的手拉住了她的胳膊,喊道:“媽,媽,別激動。其實也不全是老師的錯,我也有錯。”她的心頃刻間就放下了,她意識到,兒子回來了。兒子說:“這次先讓著老師,下次再這樣,您就去找她去。”從這一次開始,她和兒子之間的關系被修復了……

? ? ? 最后分享一句話給大家,“人的最終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當然,這不是我說的,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是誰說的朋友自己去查查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117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860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128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29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02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421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477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6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177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970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15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717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1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8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053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96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157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特意摘錄下來。 第一部分第1節:序言 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 序言 與養育女孩相比,養育...
    吼少說閱讀 10,130評論 1 70
  • 親子日記第1天 4月24日,星期一,小雨 今天開始寫親子日記,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希望自己可以堅持下去,每天至少一...
    月兒貝貝閱讀 7,617評論 2 22
  • 有時候常常在想自己為什么不能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為什么一遇見麻煩就想著退縮?為什么做了一會兒就覺得厭煩,沒意思。我...
    萍子ZENG閱讀 259評論 0 0
  • 如果有人喜歡我,不必欣喜雀躍,他們只不過經由我看見了他們喜歡的品質; 如果有人不喜歡我,不必傷心難過,他們不過是經...
    覺知中的帆閱讀 216評論 0 0
  • 為了遇見你,我設計了好多種方式。 每天的早晨,早來的我習慣了, 眺望遲來的你,匆忙而從容。 每一次的課后,窗外的陽...
    盛夏未晚閱讀 21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