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個節氣,在陽歷的1月20日前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 象 人 形
《說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才也。凡大之屬皆從大。 ”意思是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大,這也是古文寫法的“才”字。所有與大相關的字,都采用“大”作邊旁。因此,甲骨文取人形為字形表示“大”。
人是萬物之靈,人們將天、地、人并稱為三才,“大”還可引申指那些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技藝精湛的人,如《孟子·盡心上》中有“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技術拙劣的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
甲骨文·大
像張開雙臂雙腿、頂天立地的成年人,造字本義便是如此。
金文·大
小篆·大
“大”在古代同“太”。《廣雅·釋詁(gǔ)一》:“太,大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后世還言,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意思是說,后世人們凡是用“大”字來形容事物而仍感到不夠充分的就用“太”。可見“太”比“大”程度更甚,比如“太學”就是指最高學府。
在遠古時代,人的體格出眾被等同于能力出眾,因此稱能醫病、能治邦的人為“大夫”,讀作dài 。而在奴隸制社會中,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秦漢以后有御史大夫、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這些“大”字都與官職有關,讀作dà。宋代以后稱醫生為“大夫”,這里的“大”就只能讀dài。
⊙ 圖片來源象形字典網
“寒”字,華華在小寒時節已有解說。顧名思義,“寒”字的本義是指“寒冷”。
《群芳譜》上對“小寒”解釋為:“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極也”,而對“大寒”則說:“大寒,寒威更甚”,“大者,乃凜冽之極也”。古人認為大寒冷于小寒,所以說大寒是“寒氣之逆極”,但是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也就是說,就大寒和小寒兩個節氣的寒冷程度而言,名為“大”者實為小,名為“小”者實則更大。
從冬至開始“數九”,“三九四九不出手”,大寒已進入了“四九”,七天后即進入“五九”(也就是這個月的27號),整個“五九”都是在大寒節氣中。九九歌里唱道:“五九六九,河邊望柳。”從河邊望柳,隱隱已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所以不會像冬至到小寒這段時期那樣嚴寒。當然,這是對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以北而言。
大 寒 三 候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均按照季節有規律地活動,也被看作是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志。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甲骨文·乳
“一候雞乳”。“乳”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伸出雙手懷抱因饑餓而張開大口的孩子,表示母親用奶喂養孩子,這里表示繁殖的意思,也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
“二候征鳥厲疾”。“征鳥”多指鷹隼之類的鳥,“厲疾”表示迅猛,此時鷹隼之類的禽鳥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御嚴寒。
“三候水澤腹堅”。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中解釋說:“腹堅,言層冰堅固凸出如腹。”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而且最結實、最厚。這足以見大寒的冷酷本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農諺說:“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如果大寒這一天天氣不太冷,那么寒冷的氣候就會向后延展,來年的春分時節天氣就會相對寒冷。如果遇到當天下起雨來,來年的天氣就可能會不太正常,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生長,因而有“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的說法。還有“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意思是在大寒時節里,如果能多下大雪,把危害農作物的蝗蟲幼蟲凍死,來年的農作物就能豐收,農人們也可以豐衣足食了。
過了大寒,又一年
俗話說:“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到了大寒,春節也就不遠了。大寒到立春是新舊太歲交承之時,每到大寒時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佳肴,準備迎接新年。祭灶、除夕等節日也處于大寒之中。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通常在農歷的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民間就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說法。舊時,百姓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為灶君司命或司命菩薩,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神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的神像。農歷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用玉米或小米做“祭灶糖”,晚上敬獻祭灶,意為堵住灶王爺的嘴,免得他上天后瞎匯報。這一天還會燃放鞭炮送灶神等。灶神是民間富有代表性和廣泛群眾基礎的神,寄托了勞動人民辟邪消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早臥晚起,宜養“藏氣”
在“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象因素中,冬天寒氣最盛。對人體而言,陽氣是人體的溫熱之氣、生長之氣,對我們很重要。而在六氣之中,最容易傷人陽氣的莫過于寒邪了。大寒時節,日常起居一方面要御寒,另一方面也要防風。《黃帝內經》也講:“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已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無擾乎陽”就是不要擾動、耗損人體的陽氣,具體的施行方法是:
1慎起居——多睡些懶覺
冬季的起居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雖然我們有“早睡早起身體好”的養生諺語,但在冬天,我們可以稍加變通,雖然不必像蟲類生物進行冬眠,但適度延長睡眠也是呼應自然界陰陽之氣變化的一種方式,這樣,不僅避免早晚更加寒冷的外邪侵入人體,而且,增加睡眠的時間,也能夠促進人體的陽氣很好地潛藏到體內。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的觀點,我們在睡眠時,人體的陽氣進入五臟,在醒來時,陽氣由五臟出于四肢與膚表。睡眠是潛藏陽氣、保護陽氣非常重要的方式。
2斂情志——變得沉穩一些
《黃帝內經》對冬天的情志要求是“使志若伏若置,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到了冬天,我們的精神情志應該內斂一些,不要過分張揚和外向,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個人的隱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樣滿足。這正和夏日里調養精神的方法“使華英成秀”截然相反。如何做到精神內斂呢?《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保持內心的恬淡、減少過多的欲望是精神能內守的前提。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定的養生活動來促進精神內守,如意守丹田,控制情志不要出現大的起伏,如大喜、大悲、大怒等等。
3適寒溫——避風寒很重要
住房
在冬季要“去寒就溫”,即躲避寒冷,多接近陽氣、熱氣。自古以來,中國北方寒冷地帶的住房,不僅結構、質料致密,而且均是面南而立,即將門、窗均向南方開設,這樣的房屋,一方面,可以接受、容納最多的陽光;另一方面,冬季寒風從北方而來,這樣可以躲避寒冷風邪的侵襲,可以理解為是聰明的古人“去寒就溫”的一種生活方式。《詩經》中有“塞向違戶”之說法,在古文中,“向”本指向北的窗戶。把朝北的窗戶堵塞好,把門也封嚴,準備過冬。
穿衣
為了“去寒就溫”,冬季穿衣也要注意保暖,最好把人體嚴嚴實實,而不要裸露肢體、肌膚。如果經常在閑暇之時,安靜地曬曬太陽,對人體的陽氣就更為有利。
4節動靜——運動要有度
在冬季的動靜要求,《黃帝內經》的要求是“無泄皮膚,使氣亟奪”,亟是頻繁,奪為耗損;導致陽氣從皮表脫失的常見因素是汗出,運動則是汗出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視動靜結合、勞逸適中的《黃帝內經》的作者,主張在冬季要收斂動作,以體止安逸為主,避免出汗,因為汗出時皮膚汗孔開啟,與自然界在冬季“閉藏”的要求不吻合。從這一點來說,冬練三九、冬泳等觀念,均與《黃帝內經》的冬季養生理念存在一定的分歧,要慎行。
做好冬季養藏,既要減少陽氣的損傷,又要避免精氣的耗損,保護人體的腎元之氣,才能為來年的健康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