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干法的前言和第一二兩章,稻盛的觀點確實深入骨髓,先生從時代開始講勞動觀念和工作認識,其實不管是日本那個時代還是中國這個時代,大家應該都是這樣。
對于這個世界的哲學我想我越來越不明白,我覺得當人還不是人,還是人猿的時候,工作賦予的意義就是生活,為了活著,我們去覓食,去勞作,這是原始需求。當然圣人的思維很難理解,但是假如你連生活都不能保障,你還有心情繼續干你的所謂的工作么?
我的性格是把一切事物擺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環境下探討,假如一個企業連薪水都不支付而讓我繼續干下去,我覺得我肯定做不到稻盛先生這樣的工作精神,當然這也是我和稻盛先生差距那么大的原因。
我和稻盛先生的差別在哪里?我是我思考的工作的真正意義,我的工作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錢,為了家人過的更好,為了孝順父母養育子女,說廣了應該是利他。而稻盛先生的工作則是提升心性,所以最后他駕馭了這份工作,最后從一個打工的變成了老板,這就是他說的提升自我,那么就是利己咯?
我拋出這個問題,是想說稻盛先生在他年輕的時候,可以不顧一切的去追求他的人生真的是一種福氣,當他還不需要父母去伺候,還不需要子女去供養的時候,有了一個提升自己心志的想法并努力去做成就了他的偉大人生,這個成功在我的三觀理解里是應該在正確的年齡階段做正確的事。
當然如今我的工作能給我一份夠家庭開支的薪水,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更應該努力工作,可很明顯我們的努力工作已經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
所以這本書更適合年輕人來看,因為在思想的塑造和人的責任,在每個年齡階段都不一樣,賦予的使命就不一樣,人年齡越大肩上的負擔越重,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就是這樣來的,楞要說教我們拋卻這些煩惱,我覺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