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婆婆也是媽,婆家也是家。
原始家庭里,缺少溝通,爸爸和媽媽,很少體諒對方。記得小時候,別人都說我父母親,應該換一下身份,父親在家,母親在上班。當然,他們都有各自的優勢,父親,像個廚師,饅頭真的也特別好,做飯,色香味俱全。母親身材比較高,是勞動者的首選之人。
身在農村,我們都是體力工作者。那時候,母親回來晚,父親都會做好飯,等著母親回來以后,我們才能吃。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慢慢的,他們都開始工作,如果母親在家做好飯,做好就會吃,從來不會等待父親。奶奶有時候會說,看你爸爸,經常會等著你媽媽回來以后才吃飯,而你們的媽媽從來不會等你的爸爸。以前不理解,只是聽到了,記下了。現在知道,奶奶的話,有兩層意思吧,一個是心疼。一個是,不解。心疼他的兒子;不解的是,爸爸可以那樣對待媽媽,媽媽卻不體諒父親。
所以,我不想成為媽媽那樣不理解人的人,在家,父親和母親,也很少溝通,誰也沒有主動的去溝通,更多的,還是沒有理解,沒有體諒。
因為母親沒有多大的想法。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這點也不太喜歡,感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想要做什么、說什么,自己應該比別人更清楚。
其實,母親只是沒有考慮父親而已,對別人來說,母親這樣的人,還是不錯的,因為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也順應著很多人。
說到婆婆家,溝通的有些太多了,溝通的方式,讓人很難接受。只要開口說話,就會吵鬧不止。
婆婆太強勢了。公公的身體不好,如果在家歇著,她就會說,天天在家歇著,就知道看電視…如果閑來無事,公公出門遛彎,遇到鄰居,就會聊天,婆婆又會抱怨到,怎么到哪都有你呀,在外邊能不能少說話…如果下雨天,在家閑著,他會說就不能找點活干…如果有工作來找到公公,她又會說太累了,不干…
我們成家以后,因為自己的好強,不求人,婆婆不曾幫助我們太多,所以,管制方面,也不需要她了。很多時候,又想著充我們抱怨,只不過沒有這樣的機會…
她的女兒也出嫁了,每次回娘家,就會被婆婆一通抱怨。所以,她的女兒在家最多時候也呆不了三天,就特別想離開,特別想走。
生命中的兩個媽媽,一個不懂體諒,一個愛埋怨,真心不想成為那樣。
女人應該具備女人的特長,哪怕沒有太出眾也沒關系。
生活中很多時候,會感到自己和媽媽的性格好像呀,有時包括說話,做事,那個時候,心里總有那樣一種感覺,我不會也是媽媽那樣吧…生活中受到婆婆的影響,老公有時也會說,你以后不要成為媽媽那樣就好了…曾經也說過我一兩次這樣的話:你怎么越來越像我媽,那么嘮叨…
只要想改變,一句話就可以醒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好自己,吸收正能量,愛自己,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