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知道一個概念。錢和錢長得不一樣。你要先想清楚,這輩子你是想靠自己勞力賺錢?還是讓錢自動流進來。
首先你要問問自己,在哪個象限?
E employee
雇員:有一份工作,占比60%。付出回報比例是1:0.25-0.5 ,工作付出遠大于所得。不管你在哪里上班,你在國務院上班,研究所上班,中央電視臺上班,也不管你是CEO還是普通的員工,只要你是打工一族,用時間換取金錢的,每天工作八小時賺錢的,就統稱叫做雇員。
S self-employed
自由職業者:這份工作屬于你,占比30%。付出回報比例是1:1,你不工作就什么也沒有。自己做老板的,用自己的錢投資,再加上自己的時間,然后賺錢。這相當于自己給自己找了一份工作,自己給自己打工。
B boss
企業家:有一個系統,有人為你工作,占比5%。付出回報比例1:5:25:125...如果你去旅游依然有人為你工作。就是你擁有一個系統來為你工作,當然前期你要工作,但是慢慢地你可以將操作模式復制下去系統化,就是擁有系統為你工作,然后有時間有錢。
I investor
投資者:用錢賺錢,占比5%。付出回報比例:1:10:100:1000...他們不必工作,因為錢為他們工作。他是有錢人的游戲和找錢方式。就是投資錢、資金,就像股票啊、基金啊等等這些,以錢賺錢。雖說I象限是有錢人的游戲場,但是,看不管人們在哪個象限中掙錢,如果他們希望有一天變得富有,那么他們最終要進入“I”象限,因為,就是在“I”象限錢變成了財富。
E和S象限的特點:
不管你是給別人打工還是給自己打工,只要你是E,S象限,你的收入都叫“勞動性收入”。“勞動性收入”的特質就是有做有賺,沒做就沒賺。也就是說當你退休了干不動的時候,你的收入就停止了。
B和I象限的特點:
它們擁有非勞動性收入,非勞動收入是指勞動收入以外的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各種收入。主要包括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非勞動性收入不是不勞而獲,而是獎勵以前的付出。
比如說,你100萬買了個房產,每個月五千塊錢出租出去,接下來半年什么都沒干,可是有沒有錢賺?有!有3萬的租金賺回來維持生活,3萬也叫非勞動性收入,它是獎勵你以前努力工作賺到了100萬買了房子,如果你以前沒有努力工作,沒有賺到那100萬,那你就不可能有錢把房子買回來出租出去,享受后面的非勞動性收入。
通過以上四個象限的分析及特點,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你在左象限,你就根本不可能達到財務自由之路,這條道根本就是不通的。
所以為什么很多人苦于:“我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非常非常努力地學習,非常非常努力地成長,那我為什么就不能夠邁向財務自由之路呢”
因為你坐這輛公共汽車就不到故宮!你從中國大陸搭乘汽車這個交通工具就不可能到夏威夷,對不對?你使用的這個賺錢工具就到不了你想去的那個地方,這條路是不通的!你必須換另外一種工具!另外一種工具是什么樣子的呢?
羅伯特?清崎說
“如果你想到達時間與金錢的平衡,邁向財務自由和富有的話,除非你象限右側工作。你只有在B象限和I象限工作才能賺取非勞動性收入,才有可能實現時間和金錢的平衡,才有可能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