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一個年輕人很崇拜楊絳先生,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長信傾訴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遇到的諸多人生困惑。楊絳回信寫了一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什么叫“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呢?
我的理解是:如果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認識就會有局限,眼界就難免狹窄,困惑就會由此而產生。而當困惑越積越多時,人生就會陷入迷茫。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多讀書,讀好書。知識可以開闊眼界,讀書會豐盈我們的生活,不會造成我們在精神上的短視、淺視。正所謂:“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生也是一樣,精神有長短,境界有高下。
-1-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大概是三十歲之前,一直是懵懵懂懂的狀態(tài)。也是跟著讀了幾年書,混著工作了幾年。理想飄在云端,雙腳陷入泥潭,經常不盡如人意。也想“把酒問青天”,為何高處不勝寒呢?后來仔細想想,哪里是“高處不勝寒”,而是自己的起點實在是太低了。只道是“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卻不知那時候的自己就是“聾子”、“瞎子”,思想不健全,精神上更是短視和殘疾。可不就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么。
通常人們會在什么情況下感受到痛苦?當我們身陷生活瑣碎、為生活而疲于奔命時,不會產生痛苦,只會感覺焦灼和忙碌。只有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人生中的迷茫和痛苦,從而長吁短嘆,心中郁結。但始終也不清楚這種不由自身的痛苦感覺究竟源于何處?
按照西方的說法:Daniel Bor在《貪婪的大腦》一書中說:(大腦)意識是生命的本質,其主要任務是革新。我們運用革新的能力,不斷探索模式,洞悉世界的本質。這是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的本能反應。沒有信息的輸入、不能識別和建立模式,大腦就會感覺“饑餓”、“不滿足”,因此,我們就會產生無聊、困惑和痛苦的感覺。
東方的說法則更文藝:茶壺有用,因能盛茶。人的情感終是需要表達和宣泄的。草木生長,也是需要風調雨順、悉心照料,才會欣欣向榮、花葉扶疏,何況人之思想情感呢。朱光潛在《談文學》中說人的思想情感就是生機,生來就需要宣泄生長,發(fā)芽開花。有感情而不能表現,生機便遭窒殘損,好比一株發(fā)育不完全而成病態(tài)的花草。
這大腦的輸入也罷,思想的生機也罷,所言所指的都是知識呀。
-2-
大道三千,擇一而從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好、樂仿佛如三層境界,由淺入深,一層深一層;而其中比較難的便是“知”,很多人的問題便是不知自己不知。如何知?唯敏而好學而已。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如此貫通,是為欣賞。而能欣賞,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便是人生的樂趣所在。
許多人覺得人生沒有生趣,大半是由于在知上有欠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感受到趣味。讀到好的作品,聽到好的音樂,如牛嚼牡丹、食不知味,豈不遺憾?這便是一種精神上的欠缺和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不是失去了人生趣味,而是生命的趣味擺在你面前而不知,實無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