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聽老師和前輩說,讀書要多問為什么。這些話老被當成耳邊風吹過就算了。仔細想想,追根究底,就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讀書要多問“為什么”。
人做事都有惰性,拿起掃把掃地的那一刻,心里已經盤算著最省力的方法;要去某個目的地,一先找一個最佳省時路線。這本無可厚非,在達到目標的同時最小消耗能量應該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積累出的本能。
讀書也一樣。在拿起一本新書那一刻,我們潛意識中已經給自己下達了一個任務: 在最短的時間內閱讀完畢,并且記住這本書的基本內容。所以,很自然地,我們的關注點就放在了大致理解內容并記住上面,多問幾個“為什么”大大延長了我們完成任務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妨害這個目標的。
通過一座橋最好的方法是快速走過去,可是,如果知道了這座橋上可能有幾處年久失修的陷阱呢?
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就是這樣。一方面,在任何的作品中,都有一些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而正因為它們是作者從自身的經歷和思考中得來,已經成為了作者的一部分,他會默認讀者都應該認同,而忘記把這些想法說出來。比如在東方文化中成長的作者很容易默認集體責任價值觀比個人責任的價值觀來得更重要。但是對于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讀者就沒有這樣的默認背景。
所以我們需要找到那些作者沒有說出來的話。有時候這些話就是文章中潛藏的價值觀假設,即認為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
而找到潛藏的價值觀假設的一個關鍵問句就是:
為什么這個結論對作者而言那么重要?
當你找到價值觀假設的時候,你就完全明白了作者希望這個世界變成什么樣——什么樣的目標他覺得最重要。
另一方面,作者還有一些關于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將來是什么樣的想法。這些想法也可能會受到作者本身知識和經歷的局限。就像那句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發問者是出于絕對的善意,而非嘲諷,但是出來的效果卻是絕大的諷刺。如果作者的信息與讀者不對稱也很有可能會鬧出這種笑話。
在現在信息大爆炸、知識傳播無門檻的時代,我們更應該上獨立思考的濾鏡,否則極有可能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失掉自己的主見。
那么我們怎么能判定作者的結論是否合理呢?有一個方法就是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不斷追問:
你怎么從這個理由得出這個結論?
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這個結論還需要哪些東西成立才行?
假設這些理由都成立,有沒有可能這個結論仍然是錯誤的呢?
還有一個方法是把自己放到作者的對立面,問自己:
如果我跟作者持有相反的立場,我會發現哪些理由來駁斥作者的結論呢?
真理不辯不明,讀書不發問,就永遠只能看到作者露出冰面的那百分之二十。而冰面下的百分之八十,就只能靠我們不斷發問,不斷發掘,不斷思考才能得來。
這就是讀書為什么要多問“為什么”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