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一種用竹子或者膠帶編制的用來裝置東西的工具
兒背簍成長筒形,腰小口大,專用來背孩子;砍柴、扯扯豬草則用"柴背簍",它篾粗肚大,經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則用"扎背簍",它腰細,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過頭頂,像倒立葫蘆,背得多。不過現在在我們那個地方,隨著城鄉結合,現代化技術的進步,這些背簍都被統一化了。也就顯得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了。
在我們那個地方,背簍叫做背篼,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日子,鄉下的人們就會準備很多東西拿到街上來賣,或者由于很多人在這幾天來街上采購一些物品,而這幾天又叫做“趕場”每到這種日子,我媽就會背上一個背篼,里面再放一個口袋,我媽說“這個口袋是用來裝種子和怕被弄壞的東西。”我媽中年的時候腿腳不大方便,趕場回來的時候我就要去幫她背上一段距離,背回來以后,我就迫不及待將背篼里面的東西拿出來,看看我媽媽給我買了零食沒有,有零食的時候我便會開心一下午,沒有的話,我便心情不佳,怪我媽沒有給我帶東西回來。
往年回家的時候我媽都會叫我跟她一起上街置辦年貨,每買一樣東西放進背篼里,一種滿足便會洋溢其中。今年回家,年貨都是我哥開車上街去批發的,背篼置辦年貨的作用也就沒有了。
兒背簍,在我小時候,家里面有別人家的小孩子放在我家寄養,我媽也準備了一個那樣的背簍,孩子一哭或者大人需要做事情騰不出手的時候,放進背簍里面背著搖兩下,或者上街難得抱的時候,也放進背簍背起來,方便,孩子也可以在背簍里面坐著,也可以站著,他也很舒服。我也用過那種背簍背過小孩子,但是背起來的 時候就怕孩子會摔下來,也因此不敢亂抖,生怕摔著孩子,至于小時候我有沒有在那種背簍里面待過,這就得問我媽了。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家里面養了幾頭豬,每天下午放學,就會幾個孩子伙到一起去那些荒地里面割豬草,看到那些綠油油的豬草,然后一步一步割完,最后再放進背篼捆起來,背回家里,那種幸福感,又可以給媽媽省一點事情也是我想看到的。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幾個小伙伴背著背篼爬山撿柴,柴長的不大均勻,因此背下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滑下去的。隨著年齡的長大,以前一個村子的人因為有一條高速公路經過村莊,所以一個村子的人大多都搬走了,我們自然也搬走了,看著以前的村零零散散,串門雖然還是方便,但是早就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以前過年,一個村子的小孩子過年前還要準備足夠的柴和足夠喂養牲畜的飼料,因為傳統觀念,正月里是休息的時候,不用下田地里面工作。近幾年回家,尤其是今年,除了打掃衛生以外,早已沒有當時的年味,我還是照常每天睡到自然醒,串親戚走人戶,吃年飯,沒有壓歲錢,沒有守歲,只有每年大年初一,我媽都會提早起來做元寶,元寶是用糯米粉加水揉一揉,保證糯米粉的軟糯,然后再在里面加進作料,作料都是提前準備好的,在大年初一的時候,然后包好料以后,最后放進蒸籠里面,泡一壺茶,因為元寶容易粘在筷子上面。以前準備糯米粉的時候。提前在家里面將糯米泡好,因為家里面沒有打糯米粉的機器,所以將糯米的水瀝干以后,放進背篼,然后背上街去打,打好以后再背回來,放進簸箕里面曬干,就可以放到正月初一用了。不過現在用的是超市里面買的袋裝糯米粉,雖然做出來是比自己打的粉白一些,但是卻沒有自己制作那個過程的味道了。
今年回家我們鎮上的街,因為高鐵和舊樓拆遷,所以導致原來那些路道修整,老街基本只有一半的房子還在,以前的老店早已不知搬遷何處,加上新城基本修建完畢,老城區的人都搬遷到了新城區,活動地方大,娛樂項目也較多,所以走在以前的老城區,擁擠還有,臟亂也有,年味卻沒有了。在外讀書這兩年回家最大的感受大概就是回憶以前過年走人戶,收紅包,放鞭炮,當長大以后,考慮的事情就是該我們這一輩準備年貨和年夜飯,而不是放鞭炮。感嘆城市里面的人大概才不會背上這樣一個怪怪的東西上街吧,寧愿手提得沒勁,也要拿很多購物袋,不像鄉下的的人們,趕場背上一個背簍就可以,鄉下的人們用一個背簍背上自己種的菜拿到鎮上賣,賣完以后再買點東西回到家里,支出與收入正好,大概鄉里的人們也就喜歡這么一點滿足感了,而我們也很喜歡買那些從鄉下拿來賣的東西,因為他們種的東西都是天然的,大概這些就是城鄉最明顯的對比了吧,.在互聯網影響下的鄉村,更多人的人家里安上了寬帶,用起了智能手機,年飯后不在庭院里面討論家常理短,更多的是選擇各自刷著各自的抖音,等到推送有趣的時候才會相互討論一下。想到這些,我不敢想以后的生活是不是連過年的時候都沒有拜年了,也不敢想抖音最后能帶領這波網紅走多久,更不敢想象新新事物的崛起,逐漸將這些老舊的事物代替。
背簍,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至少在鄉下人的眼里,它還是一樣重要的工具,而在我眼里,它裝了我小時候太多的回憶,裝了小時候滿滿的年味,至少現在沒有的年味,我看到這個背簍還能回憶起當時的味道,如果說現代人的生活還會越來越進步,這些工具也會逐漸被取代,但是,它永遠取代不了心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