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寫到,魯道夫.德雷克斯把對待孩子時和善與堅定并行的重要性交給了我們。“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常常會陷入兩難境地。要么過于和善,什么都聽孩子的,生怕沒有呵護好孩子。要么過于堅定,變成強硬。你什么都必須聽我的,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這都遠離了和善而堅定的真實含義。
那什么是和善呢?和善的核心是邀請孩子一起探討、制定規則,尊重孩子的需要,專注于解決問題。往往在事件發生之前。我們允許孩子有情緒,理解孩子的不愉快,但我們需要約定,需要合作,一起想辦法解決我們面臨的困難。
那什么是堅定呢?堅定就是要執行我們約定的規則,一貫而終,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孩子:挑戰》指出,堅定提供了界限,沒有界限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同時孩子會不斷探究父母的極限在哪里,制造新一輪的挑戰。
下面,我將用案例展示“和善而堅定”。
下午孩子放學時間,接到一個陌生電話。
“阿姨,我是XXX的同學。她今天能到我們家玩嗎?我們的作業都做完了。”一個女孩說到。
“哦,這樣啊,看起來你們很想在一起玩,對嗎?那你請她接電話好嗎?”我內心充滿了理解,也想知道具體情形。
孩子接過電話。
“媽媽,我能去她家玩嗎?我的作業都做完了。”她著急地問,帶著幾分期待。
“哦!那你打算幾點回家呢?昨天我們計劃好要吃糖醋排骨,外婆都弄好了。你是怎么打算的?”我平靜地用啟發式提問,希望她可以提出解決方案。
“那我6:00從同學家出門,我要回家吃晚飯!”得到媽媽的應允后(實際上,是得到了尊重,尊重了同學正在等待的情形),她愉快地跟著同學玩去了。
時間一晃眼就不見了,轉眼到了下午5:50。我接到了孩子打來的電話。
“媽媽,我能不能在同學家多玩一會兒?她家剛買了一只狗,可乖了。你知道,我是最喜歡狗的!”我猜,她會打這個電話。之前經常這樣,她獲得了成功。她又在試探媽媽,她在挑戰規則。
“恩,我理解你的心情,你想多玩一會兒。那你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外婆正在家做糖醋排骨呢?”我平靜地回答,尊重她也尊重我自己,沒有一點情緒。
“恩,我知道,那好吧!”她沒有反抗地同意了。她在執行約定。
很快,電話又打了過來。電話那頭是同學的爸爸。
“你好,她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我希望她能再玩半個小時,半小時后我一定準時送她回來!”對方很誠懇地問。面對同學爸爸熱情的邀請,我應該同意,這合情合理。
“恩,我很感謝你的邀請。只是我和孩子之前有約定,我希望她可以遵守我們的約定,這也是踐行承諾的好機會!”對方看我如此堅持,也理解我的所作所為,當即同意立刻送她回來。
我下班回到家,發現孩子已經到了家。她正開心地閱讀,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我暗自高興,和善而堅定魅力在此。
每天和孩子的相處,都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就是這些小事,媽媽們經常會不自覺地掉入孩子無意識設計的陷進里。他們的挑戰行為通常來自于他們的錯誤目的,來自于他們以前的“成功經驗”或“錯誤認定”,導致他們尋求過渡關注、與父母的權利之爭、報復等。打罵、說教、威脅、妥協…是我們慣用的方法,但總是沒有用。我們一次次地失敗,又一次次地抗爭,兩敗俱傷。如《你的燈還亮著嗎?》說到,遇到問題需要明確是誰的問題及該由誰來解決。
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
和善而堅定,是一份淡定、一份從容。不打罵、不說教,如一縷清風。踐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