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狄遜定理是從員工晉升到經理,成為管理者后必須應該學會的第一個定理。
定理內容很簡單,“不做累壞的主管。”這是英國證券交易所前主管古狄遜提出的。
員工和經理的根本區別在于,員工主要是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經理主要通過組織下屬員工共同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員工的優勢能力在于業務能力,而經理的優勢能力應該在于管理能力。
在員工剛剛晉升為經理時,一時還無法完全轉變原來的工作習慣,因為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對下屬能力的懷疑,導致很多事情都包攬在自己身上完成。這樣反而下屬比較清閑,但能力又得不到鍛煉和提高。
而經理之所以工資比較高,是要發揮管理能力,將下屬員工組織起來,形成“1+1>1”的組合優勢。如果經理不能發揮管理能力,而是通過業務能力來完成具體工作,那么實際演變成為“公司花費2個人的工資,只得到了1個人的成果”的局面。自己做的再累、再好,也對不起公司。
作為業務能力突出而從員工晉升的經理,克服的第一個心里上的門檻就是,“他們不如我。”
對于新管理者的三個建議是:
第一,明確分工。將所有的具體工作,合理的分配給所有的下屬員工,給自己的定位清楚,就是分配工作、過程指導、監督檢查、考核反饋。把一定范圍內員工工作質量造成的損失,作為團隊的培訓成本。
第二,輕易不動手。具體工作由員工完成,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及時向員工反饋,并給出指導意見,由員工進行修改完善。這樣能夠鍛煉員工的能力,之后能夠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務,其實是節約以后的時間。
第三,區分方法和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當然也希望別人能夠按照自己的習慣做事。管理者因為有權力,所以能夠更自然更方便的指揮下屬按照自己的習慣做事。但其實,很多習慣對于做事的結果并沒有影響,尊重員工自己的習慣,能夠讓員工有更自由的發揮空間,干預過多會傷害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很多新任管理者對下屬的要求,其實都是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無關緊要的特有習慣做事。
我不是一個管理者,可以理解這個定理,但沒有切身體會。在被領導的過程中也發現,有些領導喜歡自己做事,因為非常不滿意下屬的工作能力,認為與其浪費時間指導下屬完成,不如自己干完的痛快。
其實,個人覺得,領導除了以下三種情況,不要自己做具體工作:
- 工作示范。讓員工通過旁觀工作完成的過程和結果,來學習和提升;
- 暫時無法分配的工作,或者非常非常重要、容不得疏忽的工作;
- 顯示自己勤奮的工作狀態,拉近與下屬的心里距離,塑造一個我和大家一樣都在工作的形象。不過這樣做其實并非最優的。
本文為對劉潤在“得到APP”中專欄《5分鐘商學院》的學習筆記,感興趣請下載“得到APP”訂閱。
更多內容請參見我的文集 五分鐘商學院,我還收集了更多小伙伴的筆記做成了專題 劉潤5分鐘商學院,歡迎訂閱。
與劉潤5分鐘商學院一同成長,期待你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