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根本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焦慮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
焦慮是人的天性,我們沒有必要自責或愧疚,也沒有必要與天性較勁,而應想辦法看清背后的機理并設法改變。
認知規律
1 宏觀規律
1.1 價值積累的規律:復利效應
復利效應顯示了價值積累的普遍規律:前期增長非常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后會飛速增長。要想獲取這個力量,我們需要冷靜面對前期緩慢的增長并堅持到拐點。
1.2 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舒適區邊緣
舒適區邊緣另一個重要的規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于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人類的天性卻正好與這個規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總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導致自己終日在困難區受挫;在行動上避難趨易,總是停留在舒適區,導致自己在現實中總是一無所獲。如果我們學會在舒適區邊緣努力,那么收獲的效果和信心就會完全不同。
復利曲線和舒適區邊緣是一對好朋友,它們組合在一起可以讓我們在宏觀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
2 微觀規律
2.1 成長權重比
即對于學習而言,學習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動、行動之后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么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
從權重上看,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慮,就是因為只盯著表層的學習量。總是感到學無所獲,甚至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應該繼續加大學習量,結果陷入了“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的惡性循環。
原因仍然是我們的天性在作祟。因為單純保持學習輸入是簡單的,而思考、行動和改變則相對困難。在缺乏覺知的情況下,我們會本能地避難趨易,不自覺地沉浸在表層的學習量中。
同時,表層學習也是最能直接看到效果的,而底層的改變則不那么容易發生,所以急于求成的天性也會促使我們選擇前者。
若是能深入底層,盯住實際改變,我們就能跳出盲目、焦慮、浮躁的怪圈。
2.2 學習平臺期
這個規律表明,學習進展和時間的關系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線性關系(學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現一種波浪式上升曲線。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當我們知道的規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處的階段和位置、預估未來的結果,進而增強自己持續行動的耐心。毫無疑問,對外部世界的規律的認知能使我們耐心倍增。
怎樣擁有耐心?
首先,面對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
從現在開始,對自己表現出的任何急躁、焦慮、不耐煩,都不要感到自責和愧疚,一旦覺察自己開始失去耐心了,就溫和地對自己說:“你看,我身體里那個原始人又出來了,讓他離開叢林到城市生活,確實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只要你溫和地與自己對話,“體內的原始人”就會愿意傾聽你的意愿。當然,培養耐心的過程可能比較長,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很有耐心,如果對自己不能立即變好這件事感到焦慮,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現。所以,培養耐心要從接受自己缺乏耐心這一事實開始。
其次,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
完全放棄舒適和誘惑就相當于和本能腦、情緒腦直接對抗,很顯然,理智腦不是它們的對手,失敗是遲早的事。明智的做法是和它們溝通,這也是理智腦最擅長的。就像上面自己和自己對話一樣,溫和地告訴它們:“該有的享受一點都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這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因為放棄享受,它們是不會同意的,但延遲享受,它們是能接受的。
耐心就是這樣,不能急于求成,允許自己緩慢地改變,甚至經常失敗。無論結果如何,和自己對話都會產生效果。
最后,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
要想辦法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義和好處,你看到的維度越多,耐心就會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