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職場,我們難免會有遭遇迷茫、陷入痛苦的時刻,困境中如何突破?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有段話一語道破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好要有忘年交,很多事情在你之前他經歷過,他可能一句話點醒你。這里的忘年交,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部影片,又或者是一本書。看完《超越期待》,這本寫給普通人的人生經營頓悟,發現它正是那個一句話點醒我們職場人的忘年交:原來,成功的基本是超越人們的期待,為對方提供超越期待的東西,讓更多人開心、感動,才能收獲驚喜,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基于這個原則運行。
《超越期待》的作者松浦彌太郎是日本著名出版人,作者,生活美學家。1965年出生于東京,18歲時高中輟學。作者靠賣舊雜志漂亮內頁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經營日本第一家移動書店,曾任日本老牌生活雜志《生活手帖》總編輯,令一本銷量低迷的雜志改頭換面,變成銷量百萬級的生活指南。作者以自身真實經歷為話題,從“什么是做生意、構筑關系、推銷自己、談判、克服困難、作為商人活著”這六個維度,通過場景式的呈現,展示了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通過“超越期待”成為成功人士的歷程。
?
以下擷取3個場景,分別從職場人際關系、工作的意義、工作的方式方法闡述了作者的觀點。
01??把工作當作做生意,聚集于為了目標達成而存在的人際關系
在序言中,作者闡述了工作與生意的關系,這個定義,我們所有想要成功的職場人都有必要牢記:不能僅僅著眼于工作本身,重要的是把工作當作做生意。做生意最基本的是超越人們的期待,總之,為人效勞,讓對方高興、有錢賺,自己最終也會因此獲得利益,這就是生意的基本,秉持這一原則,我們才能得到信任,生意才能得以持續。
既是生意,就免不了要跟人打交道,對內的溝通對象有同事,對外要聯絡形形色色的客戶。基于“工作即生意”的核心理念,那么也就能夠認清并包容“在工作中我們無從選擇遇到的人”這一事實。哪怕遇到無法溝通或自己不喜歡的人,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把該傳達的事情傳達清楚,超越對方的期待,拿出成果,這就是工作。職場不是交友場,我們重點要花費精力和時間,去推動工作并取得成果,這才是立足職場的根本。同時,出色的工作成果,也是下一次機會的敲門磚、墊腳石。
02??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工作,夢想會變得更宏大、更有趣
曾經在看到一個關于請假的段子時,我們很多人不禁會心一笑,說的是:70后請假是因為父母不舒服,80后請假是因為孩子不舒服,90后請假是因為自己不舒服,00后請假是因為看老板不舒服。看似是笑話,實則源于現實,職場新生代動輒就請假或辭職已是不爭的社會現實。這于職場人而言,其實并不利于我們自身的個人成長和專業積累,因為深耕才能生根,生根發芽才有機會開花結果。
這種請假、閃辭現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所致,以及如何破解,書中給出了答案:如果能夠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工作,自身的夢想會變得更宏大、更有趣,不是嗎?我做的工作,被世人信賴嗎?這份工作,我可以一直堅持嗎?在工作中感到不快樂時,我要靠什么支撐自己走下去呢?如果總是利益優先,一旦遇到工作上的挫折,人就很容易失去對工作前景的展望。換句話說就是堅持不下去。是的,人生不能僅靠熱忱發電,堅持長期主義的前提是要找到工作對自己人生的意義。想清楚我們每天是在搬磚?還是在蓋樓?還是在建造一座城市?以謀生之心謀事,事必艱生亦艱;以謀事之心謀生,生無虞事亦成。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有多強,他的潛力就有多大、步伐就有多堅定!
03??用商業思維思考:目標不變,方法常換
商業背后,都是人性。人性包括:善變、趨樂避苦、喜新厭舊、怕麻煩等……在“商業思維思考”這一章節中,作者提醒我們:通過感知人的情緒,我們可以構建商業結構。但我們需要注意,感知對方的情緒,并不是要利用對方的情緒引起不安、導致誤解,而是借此思考如何使對方快樂。不過,人的情緒經常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請時刻保持敏銳,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庫吧。
確實如此,首先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正確的底層邏輯是一切努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超越期待是不變的目標,但超越的方式、方法,則需依據客戶需求、場景變幻常換常新。就像是作者本人,當他在跟企業做生意時,并非只把自己置于乙方交付者的角色,而是努力爭取成為對方的合作者,幫助對方解決困擾,為未來發展提出新方案。當我們開啟并保持客戶思維,能夠站在對方角度去做信息及方案的及時迭代和快速響應時,相信沒有哪個人或者哪個團隊會拒絕如此真誠為自己著想的合作者,以客戶為先,方能實現與客戶共贏。
結語:人人都是自己“人生有限責任公司”CEO
工作即生意,因此,無論是老板,還是職場打工人,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是自己“人生有限責任公司”的CEO,在有限的三四十余年職場生涯中,與世界作價值交換。提升價值首先要提升認知,一個人的認知有多高,他的品牌價值就會有多高。
《超越期待》這位忘年交,旨在幫助我們提升認知:想要看到更廣闊、更精彩的世界,首先得讓對方感知到我們的價值,即超越期待!拒絕躺平、心中有光,普通人也能在經營之路上碌碌有為,做強做大自己的“生意”。當你遭遇迷茫、陷入痛苦時,當你思考“難道沒有別的辦法時”,請打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