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有一個固定的習慣,每天會去看看星座運勢,這點也頗被愛人鄙視。but,其實我并未沉溺依賴于‘’星座‘’的點撥和指導,權當做生活中的一點調劑,何況現在某些星座專欄的大小咖也并非全無水準,在半明半暗的‘’指點‘’中,總還會冒出一些哲理性的話~~比如,今天的掃描中無意間就看到‘’要明白功不唐捐‘’。
? ?坦率說,我并不了解“功不唐捐”的含義,于是就百度了一番。大致的意思是:“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報的””。最初源自《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眾生、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而里面的“福不唐捐”,后人逐漸寫成了“功不唐捐”,也把經文里比較單純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擴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奮進努力的“功”。
? ?最近,我處于迷茫期,一直在思考是否需要付出、當下的努力是否值得,而看到這個詞,對信心似乎多了一份“加持”,對于“功”的外延也多了一份理解。
? ?人很多當下的行為、思維、意識,往往與過往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按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說法,人有移情,幼童時代對某些親密人物的特殊強烈的情感,成人后很可能遷移到其他人身上,比如畏懼于父親的權威,與父親有距離感,很可能長大后無法和權威人士(領導、“大人物”)形成良好的關系,對權威人士有種畏懼和距離。我想,對事亦是如此,如果一件事情自己的努力付出,有了正向積極的反饋,那么就會受到鼓勵,并且有了更大的自信和動力;反之,如果在長久的時間內,屢屢受創,尤其是因為一些非主觀(個人能力、智商等)因素的制約,事情總是不能如預期,迷茫甚至有些泄氣自然不可避免。
? ?我的愛人愛好頗多,比如足球、漫畫、學語言、彈琴……曾經我嘲笑他,玩這些似乎對家庭、對職業成長并無太多益處。其實細想,愛好給他帶來了精神和身體上的回報,由于他的心力資源并不被一件事情占據,他比我更富有彈性,更能調整自己,也收獲了更多的朋友。而反觀自己,由于對工作太過于投入,心力資源大部分被工作占據,并且執著于投入后給自己的回報,所以有了“患得患失”有了情緒上的“起伏變化”,一方面“執著于回報”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在于害怕,而害怕其實是一種排斥,是一種往外推的力量;另一層面由于心理資源太多的被工作以及工作引起的情緒占據,于是心緒不寧,而迷惘了自己,也忽視了更多的細節,比如人際關系的再完善,能力和業務素質上的再精進,或者學習更多,嘗試更多……甚至于,對自己年初定下的計劃,也置之不理,想來真是失去更多~
? 所以,我是狹隘的理解了回報,執著于名和利,其實回報的形式是多樣的,還有能力的提升、信心的增強、價值感的提高……當然我也一如既往的不排斥名利,因為我是俗人,只是對于回饋的“功”的理解上,還可以更廣一些、更深一些。
? 臨結束,附贈胡適的一句話:“朋友們,在你最悲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我想這也適用于每一個年齡段的人,也適用于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