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進步,離不開學習。學習根本上是自己的事,和他人無涉,自己努力鉆研是必須的和最要緊的;可是如果有個老師來示范指點,學習就可以更迅速高效,從師一日可以抵得上自學十日。所以從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老師,所謂“天地君親師”,很注重尋得好老師,所謂“古之學者必有師”,雖負篋曳屣不敢辭其苦。流風而下,今天人們為了上個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擠破腦袋,其實基本理據也還在這里。
一段學習可以分成三個要素,即動機、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容易看出,老師只作用于學習活動這中間一段,動機和效果這兩頭老師都是基本不太起作用的。就中間這一段,教師起的作用也并非主宰性的,而只是示范和指導,這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屬于外部條件,內在實質學習還是在學生自己。由此看,再好的老師也不是萬能的。這個其實并不難理解??组T三千弟子,賢者不過七十二個,也不是個個都賢。佛陀四十九年傳法,其常隨眾比丘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人,果位各自不同,可也絕非個個成佛。孔子和佛陀,算是天下最好的老師里頭的了,可也不能如愿使學生個個精進??鬃蛹壤?,慨嘆“吾道窮矣”,佛陀將死,說自己四十九年說法,實在未曾說一字,這些話里,要說沒有一點對學生的失望在里頭,恐怕也不可信。
老師在學生的成長中,是一段路上的同路人,并不可能為學生的整個人生負責。這個道理很顯然。但這個道理被兩個因素搞得含糊起來。一個是很多優秀的老師總對學生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更有力地促進其發展,所以要求自己要做經師也要做人師,在業務和道德上都力求完美。第二個是社會輿論樂得給老師戴高帽,壓重擔,以減輕學生自己、家長和社會相關各方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這兩個因素相呼應,以至很多人頭腦都發昏起來,只要仔細看看各種針對教師的規章制度,就很容易看出這種發昏病實在已經到了后期重癥了。
一邊是教師這邊期待和責任的畸重,一邊是其他各方,包括家庭、社會尤其是學生自身這邊責任的畸輕,教育的天平已經完全失去平衡。這種不理想的局面人人都能看得到,但未必人人都能看清其原因。更有甚者,因為之前把更多的教育責任加在老師身上,對目前教育問題,順水推舟更責之老師,以為給老師幾鞭子,讓這個疲馬跑起來,教育這個車子就能順順當當走起來了。這種錯誤想法完全沒有從根本上把握當前問題癥結,反倒形成惡性循環,使問題更難以解決,矛盾更加突出和嚴重。
因此,優秀人才不愿當老師,在崗老師不堪重負,只有敷衍塞責以求自保而已。因此,社會對教育對老師的期望和要求面臨更大的落差。因此,教師和社會兩方面都急切地發出了同樣的疑問:老師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