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春節,這個月讀書較慢,只讀完了一本。
本書梗概煩請自行到百度百科腦補,具體內容建議親自看一遍。本書講述的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就是一個“愛說”和“不愛說”,影響了一個人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個“說得著”和“說不著”,詮釋了兩個人之間的全部互動。
五星好評!
吵架時一件事總扯到另一件事
大部分人都有這個毛病,我們生氣吵架的時候,經常因為一件事說到另一件事,最后能扯出五六件、七八件。比如,文中小時候的楊百順偷跑出去看羅長禮喊喪,回家后發現羊丟了,他謊稱自己出去找豬,氣得老楊抽出皮帶打他,一開始是因為“羊丟了”生氣,后來是因為楊百順“說瞎話”生氣,最后老楊一句“這個家誰說了算”,把一個丟羊的事情上升到家庭地位的問題。又比如,姜家吃雞,奈何一個雞只有兩條腿,老姜把雞腿給了老大家的兒子和老三家的兒子,等老二家的女兒貪玩回來,就跟老三家的搶。老三家的兒子死活不放,還“哇”的哭了。老二家老婆兜頭給了女兒一巴掌“有你的,你才吃,沒你的,吃啥?”說的就不是雞腿的事了。這個女兒也“哇”的哭了。老三家老婆:“為只雞腿至于嗎?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妯娌兩個便吵起來,吵著吵著扯到一件事情,把老大家老婆也捎帶了進來。一家子就吵成了一鍋粥。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一件事繞著另一件事,每一件事背后都拐著好幾個彎。可話又說回來,之所以能拐這么多彎,還是因為心里已經有了某種想法,只待發生一件哪怕不相關的事情,通過幾個彎彎曲曲的聯結點,把這想法引出來。所以,要我說,有了芥蒂,最好打開心扉說出來,就事論事,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問題越說越復雜。
說得來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第一種,是老楊和老馬這樣的。因老馬想問題總能往長遠的想,老楊遇到啥事都喜歡跟老馬說一說。跟別人說起朋友,老楊第一個說的總是老馬。可是,老馬從來沒有在人前提過老楊,也并不把他當朋友。老楊以為兩個人挺說得來,殊不知他以為的并不一定是對方也以為的。捫心自問,你的身邊有這種“你認為的”朋友嗎?
第二種,是楊百利和牛國興這樣的。每次“噴空”(簡單解釋就是吹牛皮,把一件無影的事情說的有聲有色,并一直往后編故事),主要是牛國興說,楊百利只是附和著。誰知楊百利漸漸入了道,自己可以主導噴空時事件的發展方向。噴空沒占到便宜,日常的一舉一動也開始平分秋色,牛國興就覺得兩個人的關系“主次顛倒”,慢慢兩個人越來越淡。我們周圍也有這種“朋友”,無形中有主次之分,有輕重之別,除非兩個人一直保持這種“平衡”,如果較弱一方慢慢變得強大,那么,原來較強的一方便會心理“不平衡”,造成兩個人的決裂。
第三種,是老韓和老丁這樣的。兩個人因都愛打野兔和唱上黨梆子,好了二十多年。可因為老韓女兒撿了一個裝有錢的布袋,老丁要“見面分一半”,兩人鬧翻了。沒想到平時不愛說話的老丁,一到節骨眼上,一句跟著一句。這種貌似很好的朋友,一遇到事,就掰了。你有過嗎?
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這句話在文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曹青娥對牛愛國說的,一次是何玉芬對牛愛國說的。第一次的背景是牛愛國戴了綠帽子,他的母親曹青娥這樣安慰他。第二次的背景是牛愛國又戴了綠帽子,出來“假找”私奔的狗男女,卻陰差陽錯開始“真找”七十年前的事情,何玉芬這樣安慰他。
一輩子活的太憋屈,往從前看,沒有一件順心的,不如往以后看,還有點盼頭。
生活中有太多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連個能述說的人都沒有。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孤獨”的楊百順經歷種種,最后走出延津;“孤獨”的牛愛國也經歷種種,最后走進延津。祖祖輩輩在孤獨中度過。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這一句話: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撇開書中的故事,我們也應該多往以后看,時光不會倒流,生活不會重演。人生路上,有親人的陪伴和支持,有一兩個知己同行,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