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不遠處有一個臨時菜市場。
說它臨時,是因為它并非正式的建筑,而是一塊空地上生長出來的帳篷群落。帳篷多為紅色,有新有舊,新者活潑,舊者沉靜,倒也能和諧相處。一年之中的絕大多數(shù)時候它都零亂而鮮活地忙活著,遇上檢查的時候,便在一夜之間憑空消失,像風吹過一樣,不留下一絲痕跡。
我喜歡到這里來買菜。
因為靠近郊區(qū),很多攤位的蔬菜都是菜農清早自田間地里采摘而來。去得早時,還可看到它們身上凝著的清露。它們未經(jīng)捆扎,松散地堆在地上,渾身散發(fā)著自由的氣息。蒜苗根根矯健、萵苣葉葉新鮮、西紅柿飽滿紅潤,仿佛一群上學的少年。它們的主人笑容明朗,用同樣的一句話回復著對價格有質疑的顧客“自家屋里種的吶,好呷,你呷嗒就曉得了”
而那些從農貿市場販運過來的大棚菜,被打扮得整整齊齊,身上布滿著主人殷勤噴灑的水霧,怎么看都是一幅低眉順眼憔悴不堪的樣子,仿佛加班歸來的北漂,沒有一星半點的精神。它們的主人熱情地和每一個路過菜攤的顧客打著招呼,或者生硬地拉起家常。好像家里孩子不爭氣,自己只好多受些委屈。
豬肉亦多自鄉(xiāng)間宰殺而來。土法喂養(yǎng)出來的豬肉,脂肪肥厚,色白如玉;瘦肉Q彈,紅色溫婉。不管掛在架上還是擺在肉案,都流露著一股時間深潛的味道,讓人自然為之親近。也有人猶疑著問老板“這是不是土豬肉啊”,老板并不多言,只用刀背拍著那寸許厚的肥肉道“看咯看咯”,仿佛這肥肉便是豬肉的榮光一般。
有一個賣魚的眼鏡大叔,專賣大通湖之各類野生魚。每日種類并不固定,鯽魚、黃桑較常有,而鳙魚、草魚不常有 ,鳑鲏、青皮嫩、河蝦則交替出現(xiàn),一切全憑湖中收獲。唯價格必較其它魚攤高兩元一斤,從無改變。大叔性格耿直,對自家產(chǎn)品無比驕傲。遇上喜歡還價的顧客,必是硬梆梆一句話“我各是大通湖的野生魚吶,要呷飼料魚前面有”,讓還價者頗有些下不來臺。不過不用著急,旁邊老顧客必會替他做些勸解證明的工作“他各確實是野生魚吶,那味道不一樣啦”。還價者得了臺階,也就大方蹲下,繼續(xù)選魚。
還有個老阿婆,天氣好的時候偶爾會挑著些菜來。阿婆大約只是喜歡種菜,喜歡自己種的菜,并不是為了生計。來了后便找個閑些的檔位坐下--通常是市場的首尾兩頭,將菜擺得規(guī)規(guī)整整,并不叫喚招呼,只是安然微笑。菜也不多,賣得不快也不慢。我最喜歡她做的雪里紅,正如阿婆自己所說--好香吶。有時幾日不見,我便會從頭到尾地在市場多轉一圈。
這個春天,雨水較多,本來心情煩郁,但到菜場轉兩圈,看看那些清脆鮮嫩的紅黃綠紫在雨中愈發(fā)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心情也便自然愉悅起來。昨天,雨停了,我買了些芹菜和西紅柿,剛從帳篷里探出頭來,一陣風過,便覺頭上身上簌簌地落了些涼涼的東西,以為是雨滴,定下來一看,竟然是星星點點淡黃色的樟花,帶著樟樹清香的味道,帶著雨后新鮮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