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間看到朋友在看《脫口秀大會》,感覺挺有意思,于是一發(fā)不可收拾,連續(xù)回顧以往幾期,感受這種思維在不同觀點之間切換地快感。時不時地被其中的段子所逗笑。
我當時在想為什么自己會被逗笑?原來背后是有邏輯的,段子其實就是一種幽默,而幽默公式是這樣的:幽默=合作原則+預期違背,其核心便是違背預期,當你被聽著演說者的演講時,其實自己的邏輯是跟著他的思維在走,當你認為接下來內容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呈現出來的時候,這時卻出現差異,產生分歧點,而這個分歧點又是與我們生活相通,從而引起觀眾共鳴。
其實,我想說的不是脫口秀本身,也不是什么段子,而是這期的主題。“”北上廣愛來不來”。相信這是很多年輕人老生常談的話題,也包括我自己。
就像撒貝寧老師拆解這個題目一樣,大多數人都是三種情況:
北上廣,愛,來不?來。
北上廣,愛,來?不來。
北上廣,愛,來不來?
這的確是一個難題,
去呢?以哪種方式去?靠什么生存?
不去?自己的夢想呢?詩和遠方呢?
遇到選擇困難的時候,不妨列出其中優(yōu)缺點,做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選出重要的,排除無關緊要的,可能答案就已經自然揭曉。
比如,北上廣機會多,視野更開闊,能接觸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經歷在小城市無法體驗的生活。能過著更高效的生活,能去當然是要爭取去,雖說生活的本質還是生活,人在哪里都能生活,人最終還是回到生活本身,但能在北上廣生存下來,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意味著自己有更強大的能力,更多選擇其他生活方式的自由。可以選擇這樣,可以選擇那樣而不是被迫只能這樣。
但去北上廣就意味著遠離家鄉(xiāng),脫離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怎么生存下來將成為一個終極問題。追根溯源,這其實與自己敢不敢放棄部分安全感有關。這也是做面臨選擇時的通病,總想著魚與熊掌兼收,我想這個選擇的過程即是在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能力,部分安全感,以及需要承擔的風險和抗風險能力之間做權衡。
若想不明白地話,不妨先去,因為有些機會不是等來的,或許只有去了之后才會有,而不是有機會才去,這也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問題,誤解因果關系。究竟誰是因?誰是果?
如果你對大城市還保留一絲向往,對自己還有更高的期待,不妨逃往北上廣,或許那里才是真正的解脫你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