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友今天不知為何聊到了相親這件事,但我覺得這也應該是寢室里的高頻話題,因為這個寢室目前為止全是光棍。
? 而我本人向來對相親抱著嗤之以鼻的態度,為什么非要這么折騰自己呢,一個人過就一個人好好過唄。反正第一次相親就一見鐘情,私定終身的我倒是從來沒聽過,我知道的基本都是那種相親超過一打但依舊奮戰在相親第一線的大齡未婚青年們。可見相親的效率得有多低。
? 于是乎相親擁抱了互聯網,或者說,互聯網擁抱了相親,總之,在這個屬于互聯網和社交的時代,App開始逐漸取代你的七大姑八大姨。
? 碰巧今天在《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看到了一篇名為《有時候你不得不失去愛情,才能找回它》的文章,算是比較高級地為約會應用Hinge寫的軟文。作者反復強調,她從未遇到過一見鐘情的情況,但她下載這個應用,見到第一個出現在她屏幕上的男性后,她對他怦然心動,一見鐘情。
作者介紹道“這件事里有很多個第一:第一款約會應用,第一個出現在屏幕上的男性,第一次相親,第一次一見鐘情。我很想了解這款應用的算法,它是如何憑借我們共同的Facebook好友發現、推測這個男人會占據我的心。”
? 我去維基百科查了一下作者,今年49了。但是她活了快五十年才遇到的人生中第一次“一見鐘情”竟然是靠一個應用以及它的算法來實現的。這聽上去怎么著都有些匪夷所思。但她好歹作為曾經的戰地記者和現在的暢銷書作者,也不至于撒這么個大謊吧,我還是寧愿相信她說的這段話大部分是真的。
? 那么,這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了:在一見鐘情這件事上,算法是不是比緣分、經驗啊什么的來的更靠譜?
? 似乎把“是不是”去掉就是顯而易見的答案。因為現代人(鄙人就是典型的代表)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各種足跡、心情和經歷都留在社交網絡上,有時候社交網絡有可能比其他活生生的人更了解你的喜好,更知道你是個什么樣子的人。那么這么看來,社交網絡似乎比人更適合向你推薦另一半。
? 這有什么不妥的嗎?似乎真沒什么,因為這樣的約會比傳統相親效率高多了,你看作者Deborah Copaken就是這樣尋獲了自己的一見鐘情,高效且省事(你需要的只是自己手中的智能手機)。但是,我卻有些不安。愛欲這樣抽象化到極致的東西,甚至連自己也弄不清自己想法的事,也可以用算法來“計算”,這算不算是互聯網對人的一種異化:我們的各種屬性,各種性格,各種愛好……變化成了一個個符號,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歸類,最后被貼上標簽,然后尋求“售賣”,也就是被人所發現的機會。
? 在消費社會,人也淪為了商品。
? 但這只是我在大驚小怪吧。在人民公園相親角,那一把把傘上張貼著的相親告示,那些基本信息和要求,不就是算法最原始古老的形式么?說白了,還不是自己不能足夠幸運遇到那個對的,可以陪你走完一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