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不只是一個旅游的假期”
1
今天是清明節。
除了踏青和結伴游玩外,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還記得小時候,總是吵著鬧著跟著家里的大人一起去掃墓,聽他們講很多“過去的事情”。
雖然我從來沒有見過老爺爺老奶奶,但是也從爺爺的敘述中了解到他們是當時很有頭腦和想法的人,也是因為他們我們家的生活才逐漸改善。
所以從小就對他們充滿了崇拜之情。每年清明節都喜歡在他們墓前絮絮叨叨說很多我生活中的趣事,向他們分享我的生活。
但是后來,爺爺奶奶也過世了。清明節我去掃墓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因為不想面對他們真的已經永遠離開我的事實。
自從上大學離開家之后,清明節對我來說就徹底變成了“一個可以出去旅游的假日”。
“代人掃墓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樁生意
更是一種成人之美 ”
2
因為清明節的臨近,某寶上“代人掃墓”的服務又火了一次,15分鐘的服務更是高達800—3000元不等,而且提供全程直播,供買主觀看。
其中,有一位90后的淘寶店主喬羅男已經在專職代人掃墓兩年了,他說:“能幫助別人完成心愿、表達心意,我覺得這并不只是一樁生意,更是一種成人之美。”
一直遵守著職業掃墓人之間不成文的規矩:一不下跪,二不假哭。一次祭祀大概需要15分鐘,最高一次收費800元。
找墓地、采購、確認流程...一場15分鐘的祭祀,常常需要提前三天就開始準備。
他對第一次代人掃墓的情井依然記憶猶新:“山里的老墳都沒有門牌號,連委托人也不太說得清具體位置,跑了好幾趟才找到。”
可是祭祀那天,他打開手機直播,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站在陌生人的墓碑前還是有點發懵的,心理上有所忌憚,不知如何將委托給我的話說給另一個世界的人聽。”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我覺得很正常”
3
對于代人掃墓,大家都怎么看?
從上面一個小小的調查來看,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代掃墓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鼓勵的”。
其中28%的人認為“實在忙不過來,代掃也是無奈之舉”,33%的人認為“無論是親自還是找人代掃,都是對先人的祭奠之心。”
那對于此事,大家為什么會這么想呢?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我覺得很正常。因為有些人確實因為特殊原因自己去不了,雖然平時可以去,但清明這天不去,心里肯定有些過意不去。你想想,如果真的有另外一個世界呢,清明這天別人家都有親戚來看自己,自己沒人看?清明暫時不能來掃墓,找個人幫忙祭奠一下,說說原因,也是好的。
@hey小家伙
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掃墓是表達對已故親人的緬懷和祭奠,不是走形式。但當代社會,很多年輕人在外工作,離家遙遠;再加上很多單位,公司小長假還要加班,根本沒時間回家鄉去掃墓,因此代人掃墓的方法是可取的,也是花錢盡自己一份心意,但盡孝更重要的是要常態化,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
@niiiiiiing
總比墳頭長滿草都沒人整理好。
@舊時光的旅行者
假設一下,人在國外,年初才回家祭拜了。清明回家祭祖成本太高了,人也脫不開身,讓別人去掃掃墓,也挺好的。畢墓園里的工作人員也不會都去打掃,請個人撒點先人生前愛喝的酒,擦擦墓碑上的灰,我覺得這樣還蠻好的。
@小丸子
不能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噴!難道每逢清明必掃墓就證明你孝順了嗎?要是真的想孝順老人就趁老人在世的時候多為老人做些事!多少人在老人尸骨未寒時覬覦家產,老人走后你天天掃墓就是孝子了?越來越不懂現在的道德綁架!雖然收錢有些變味,但是代人掃墓也是替人去完成心愿。
@JoyKayay
今年懷孕快臨產,不能去給爸爸掃墓,希望找個代掃墓的去告訴爸爸,他女兒現在很好,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女婿,明年一家三口去看他。
@DingSYuki
“我覺得有些事情無法代替
代人掃墓就像是作秀”
4
在上面的問卷結果中,還有39%的人認為“代掃是對血緣和情感的漠視”。
我身邊也有很多家人和朋友都表示這種行為完全不能接受。
我就想問下代人掃墓有什么意思?掃墓不是為了掃墓而掃墓,它的意義是為了緬懷故人、紀念先輩,你代人去掃還不如不掃了...
@漸入的世界
掃墓又不是一個任務,是對逝去的親人的一種悼念和祭奠,離去的親人想必也是希望有家人來自己的墳頭上柱香除下草吧,畢竟有人懷念更重要,想不出代人掃墓的意義何在?
@OHON
以后大家掃墓直接帶手機就行了,在每個人的墓碑上貼一個二維碼,二維碼里有他年輕到老了的照片、視頻、點點滴滴...
@GUANPH
于逝去的人無關緊要,無非是安慰活著的人罷了。
@大D的碎碎念
不能理解,真不知道是社會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小虎牙D
墓主人一臉懵逼:“Who are you ?”
@我喜歡
掃墓只是自己寄托哀思,有必要搞得這么形式化?抽不出時間不去也沒關系啊,但花錢請人去獻花是做給別人看?
@CPAbuy
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即使清明節這個時間不能回去,其他有空的時間也可以去啊,本來就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思念,如果被意識綁架到只有清明節才能祭拜,那么清明節是不是可有可無呢。
@小手好冰涼
最后
其實我一開始在朋友圈看到“代人掃墓”這件事情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后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慢慢有改變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希望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
對我而言,上大學就是離開家的開始。一年只能回兩次家,每次在家里待幾天就會煩。平時放假也是能出去玩就出去玩,覺得回家一點意思都沒有。
但是,不可否認。我們以后回家的次數會越來越少,在家待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辦公室的人都說,平時無論看視頻還是文章,最打動他們的永遠都是“親情”這個話題。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所以不論“代人掃墓”正確不正確。希望大家能在親人健在的時候好好把握親情,多陪陪家人,不忙的時候打個電話開個視頻。
不要總等到沒錢了才想起給父母打電話。
-END-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 職也CEDC (zhiyiclub),最專業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和求職咨詢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