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堅持日更,不如讀讀嚴歌苓

圖片發自簡書App

嚴歌苓,或許一些讀者不太熟悉。但是由她的作品改編成的影視作品已經家喻戶曉,比如《金陵十三釵》、《歸來》(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少女小漁》等,以及目前正在籌拍的《芳華》。她的小說可謂是影視劇導演的寵兒。

那么嚴歌苓是何許人也?百度了一下,赫然出現這樣的介紹:美國21世紀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這幾個字眼大概已經足以說明她在文壇的地位了。最近才開始讀嚴歌苓,也是從她的文字里,漸漸地參悟到了一些寫作的門道,尤其是寫故事的門道。

故事容易寫,但是有價值的故事難寫,這點恐怕是很多寫作者的共識。回望自己寫過的或是想寫的故事,大都流于淺薄,缺乏深刻的思想。那么,故事如何寫深刻呢?我想從嚴歌苓的作品中或許可以窺知一二。

先來看看她的一部我非常喜歡的作品,一部是《少女小漁》,講述了青春少女小漁為了在美國拿到綠卡,伙同男友和美國老頭”假結婚“的故事。這個故事并不復雜,但是細細品味,卻很深刻。作者敏銳地關注到了在美國一代移民的弱勢地位,展現了弱勢群體身上的善和美,并進一步探討了如何消除東西文化隔膜的問題。在出國熱、移民熱、東西文化碰撞的放下,有著重要的意義。

嚴歌苓的故事大都是如此,剝去故事的塑料外殼,里面露出真金白銀來。

她有很多故事都取材于美國的所見所聞,關注的一類典型群體就是中國移民。比如短篇小說《紅羅裙》和《約會》,都共同涉及到了一個話題:新移民中女性自我的缺失問題,為了綠卡,為了孩子上學,女性嫁到美國,丟失了自我身份的認同,只能從與兒子之間近乎“不倫”的關系中去尋常溫情和自我。兩部小說都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了母親和兒子之間微妙的情感,但是卻絕對不是一般的亂倫小說,里面滲透力作者對于異質文化環境中女性生存困境和情感困境的求索。

在我看來,這三篇短篇小說都是深刻的。那么,我們如何向她學習使故事深刻呢?

其一,直接或間接的人生經驗無比重要。寫《少女小漁》時,她來美國已生活三年,親眼目睹了很多中國移民的悲辛;《陸犯焉識》卻是取材于她祖父的故事。親自參與的生活是源源不斷地寫作源泉。當然,如果我們人生閱歷不豐富怎么辦?那就需要多看,多聽,多思考。寫小說不能坐在屋子里硬憋,也就是不能閉門造車,別人的故事可以彌補自己閱歷的不足。

我們身邊總是在發生故事,我們每天也會聽到很多故事。那么如何把這些故事寫生動而深刻?我覺得在把現實人生轉換成小說時,還要有問題關照。也就是,我寫的這個故事表達怎樣的人性?反映怎樣的社會問題?依著這樣的問題關照,再去設計人物和情節,并且最好給出你的回答。比如,《少女小漁》這個故事。老頭想賺錢,也經常剝削小漁。小漁和男友想拿綠卡,不愿意被老頭占一點便宜。兩者之間本身是沖突的對方,是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語境中必然的遭遇,沖突強烈,如何解決?作者最后給出了回答:小漁人性中的善。

其二,關注特定群體,選取典型人物。嚴歌苓的小說經常圍繞女性做文章,可能女人才更懂女人。女人的心是最細膩的,是最復雜的,也是最有戲的。嚴歌苓能夠很準確地把握不同情境下女人的情感和心理,通過女人的心路歷程展現文化的隔膜、時代的思索等。比如《金陵十三衩》,通過戰爭中的犧牲品—女性的處境和心理,反思戰爭的殘酷。

嚴歌苓還擅長寫小人物,充滿對于弱者的悲憫和同情。比如她的短篇小說《海那邊》,寫了一個在中國餐館打工的傻子泡對于性的渴求,對于希望的企盼。一個智力低下的底層打工者,作者寫出了他的傻,但是也肯定了他的基本欲求——對女人和性的需要以及他心懷的回國期望。整篇充滿同情和悲憫,表現了作者的道德和良知。

小說離不開人物,要想故事好看而深刻。在平時,我們應該多關注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盡量選取有一定時代特點的典型人物,深入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人生遭際,以人物反映更廣闊的社會。

以上拙見,僅供大家參考。愿我們跟隨大家步伐,一起在寫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