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想”
——甄別和取舍,孩子理性思維行為模式的雛形初現
人們總是“想”很多,經濟學上有一個為大眾熟知的觀念“欲望無限而需求有限”。欲望無限,但不幸的是,用來滿足愿望的資源總是稀缺的。
因為稀缺的存在,人們在行動的時候就必須有所選擇,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就得放棄另一樣東西。
舉例子來說,父母決定帶孩子在星期天早上出去游玩。有兩個選擇,去游樂園或者去甜品店享受美食,但是由于時間問題,只能去一個地方,父母把這個選擇留給孩子。只能選擇其中一樣,如果選擇前者,那么就不能享受美食,而且這個甜品店馬上就要搬遷,可能以后都吃不到;如果選擇后者,意味著游樂園不能去了,但是去游樂園玩是孩子足足期盼了半年時間的心愿。
哪個對于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呢?那個機會在心目中的分量更重?
孩子開始權衡,就會發現,自己想要的那么多;當他開始取舍,就會發現,原來人的能力和資源有限,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全部滿足。
這種稚嫩的認知和權衡,我們可以看作孩子理性思維的雛形,這個雛形在孩子的思維意識里引入了“價值”的概念。
當孩子開始不斷地經歷點滴的選擇和甄別,他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喜好,了解事物對自己的真正價值。
在有限的資源里,在各種各樣的欲望中,哪些是我們最想要的,這些真正最想要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將來會過上一種什么樣的人生。
我們成人都知道,生活包括了很多方面,一味追求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會因為資源有限,可能失去其它方面,造成整個人生的更大損失。
這種理性的權衡和取舍一旦成熟,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今后人生里,避免輕易地陷入對某一樣事物或者某一種欲望當中,而不能自拔。擁有這種自控能力的孩子,父母往往就不用擔心孩子會被某一方面的欲望控制,過度追求,作出不理智的行為。
孩子學會對欲望甄別、取舍和管理,就是理性思維行為的進一步發展,父母需要謹慎引導。
那么,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