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喜歡把小孩子比喻成花朵,印度也一樣。
印度詩人有個詩人泰戈爾,就是寫那句文藝青年最愛用的“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的那個人,把小孩子比成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佛教的一種圣物,象征純潔、高尚、虔誠、可愛、美好……
這幾天對這個比喻突然有了更深的領悟。
01
其實沒生孩子之前我是不喜歡小孩子的。一聽到他們沒完沒了地哭,心里就像貓抓似的,好想拿塊毛巾塞住他的嘴。更別提坐火車或飛機長途旅行的時候遇到個愛哭的小孩,那簡直就恨不得一腳把他踹下去。
坐公交車的時候,如果我旁邊坐了小孩子,而他的腳又不老實,左蹬右蹬的,蹭到我的話,我一定會夸張地拍拍衣服,鄙夷地看他一眼,意思是家長管著點好嗎?
我的弟弟比我小很多,我還記得他小的時候,受了我好多好多惡作劇。哎,誰讓他比我小呢?
他中午不睡覺,我媽就讓我看著他,我也不睡覺,但是這個任務太影響我玩了,于是我就把他抱到陽臺上,橫著抱著,讓中午的刺眼的陽光照著他的眼睛,這樣,一會兒他就受不了了,只有乖乖地閉上了,一會兒他就睡著了(還好,他的眼睛沒出問題)。
有時他也不買賬,會不停的哭,我弟說,有一次他哭,我就打他手板心,再哭再打,一直到他不哭為止。我已經不記得了,如果他沒夸張的話,那我真還是個“暴虐”的小霸王呢!對不起,親愛的弟弟,原諒我當初也不懂。
我還一度特別怕小嬰兒。聽我媽說,嬰兒出生時頭頂有兩塊沒有骨質的“天窗”,醫學上稱為“囟門”,是軟的,我一直很困惑,要是有個尖利的東西掉到頭上怎么辦?那他不是完了?太可怕了!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久好久。
02
以上這些問題都在生了孩子之后奇跡般地自愈了。
我不會再動手打人,也不害怕那個鹵門了,更別說什么一點臟,一點灰了。
孩子是多么神奇的一件無價之寶??!
抱著他軟綿綿的身體,聽著他溫柔而深沉的呼吸聲,撫摸著他光滑細膩如綢緞般還帶著暖暖的溫度的皮膚,什么吹彈可破、珠圓玉潤、白里透紅、細皮嫩肉等等,都不能描繪出小嬰兒的十分之一,你的心也會跟著柔軟起來。
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哭一鬧,都神奇地牽動著我的心弦,所以,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他,想讓他天天開心,想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地和他在一起。
有時,當他睡著之后,我會凝視著他的臉龐,看他的眼睫毛輕輕搭在眼睛上,生出無限遐想。他什么時候會說話?什么時候會走路?以后會長多高?會遇到什么人?會經歷哪些事?……
所有這些,可能沒當媽的人不能體會,也因此,我很能理解那些瘋狂曬娃的媽媽們。那些事無巨細都要曬出來,玩個滑滑梯可以發十幾個小視頻的媽媽,也不過是個愛得泛濫的母親罷了。
03
當他長大后,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情感、意見和想法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愈發可愛了。
全家人經常會被逗得哈哈大笑,缺了他,空氣有時都安靜地可怕。
當然他也有安靜的時候,有時會把工作帶回家,他知道我忙,就安靜地自己在旁邊玩玩具,看書,而且可以持續一兩個小時,這種專注真是小孩子所特有的!
今年過年,爸爸拿了年終獎回家,他看到紅包,問:
爸爸,那是誰的錢錢?
爸爸說:那是我的。
他歪著頭想了一會兒說:你們不是說好東西要分享嗎?
爸爸無言以對。
過了一會兒,他又問:爸爸,你哪來的錢錢?
爸爸說:公司發的。
他悻悻地、幽怨地、認真地問了一句:為什么我們幼兒園不發呢?
爸爸愕然!
04
現在,不光看自己家的乖,連帶看別人的孩子都會心生歡喜。
朋友有個三歲多的寶寶,大家在一桌吃飯,這個寶貝小一些,他看到哥哥姐姐都吃完飯了,特別想跟哥哥姐姐出去玩。就跟坐在對面的媽媽說:我吃飽了。他媽媽一看,盤子里碗里還剩著一堆,菜、飯都沒怎么動,當然不同意,就告訴他:不行,你要吃完了才能出去。
說完就繼續和朋友們聊天了。
這個寶貝兒知道抗議無效,就埋下頭刨了一大口飯,然后悄悄地抬起頭,偷瞄一眼他爸媽,看到沒有關注自己,連忙輕輕的用小勺把盤子里的菜撥到桌子邊邊,再悄悄抬頭看一眼,沒有被發現,就繼續把桌子上的撥到地上。
這還不算有心機,做得更完美的是,他還不時跟旁邊的阿姨說:阿姨,我飯弄灑了,你幫我收拾一下。然后旁邊的阿姨毫不知情地幫忙打掃“犯罪現場”。
我在旁邊看著這個3歲多的小朋友的表演,真是忍俊不禁。這個調皮的小男生單純又可愛,你真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瓜里有著怎樣的奇思妙想!
還有個朋友生了2個寶貝兒。大的5歲多,小的一歲多。兩個寶貝兒就不可避免地爭寵。一家人出門的時候,大的就纏著爸爸,要騎馬馬,其實就是見不得一天都抱著小的。
而小的,爸爸媽媽都坐在她旁邊給她喂飯,雖然不怎么會說話,但是眉目之間那種志滿意得、神氣活現的樣子,一邊吃一邊搖頭晃腦,眉眼含笑,讓人看了啞然失笑。
05
所以泰戈爾大概是了解小孩子的天性的,他在《金色花》一文中寫到: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
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
這樣的頑皮、活潑不正是這些小孩子的天性嗎?
真希望能永遠用欣賞一朵花的心情來對待我們手上的這些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