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所講文字版:
那么,
何者是內因緣法因相應義?
就什么是“內因緣法”的“因相應義”呢?
所謂:始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無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無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
那么這個呢,先是從基本現象依因緣法“因相應”的角度來觀察“內因緣”相續,這個“內因緣”相續呢就是指“十二緣起”。
所以在解釋何者是因緣、何者是法,這個說因緣的時侯,最開始就是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這個已經有講過,有介紹過。那么這里再論述的時候呢,就不講那么詳盡了,就不講那么多了。
只是這一重的表述,它強調在觀察“因”的作用,“因相應義”嘛,就“因”的作用、“因”的影響嘛。
那么“始從無明緣行”,就有“無明”呢,就會起“行”,以“無明”為因,以“行”為果。這個“無明”現起來之后,“行”就會現起來;“行”現起來之后,那么這個“識”就會現起來;“識”現起來之后,“名色”就會現起來;“名色”現起來之后呢,這個“六觸”就會現起來……
如果是這個輪轉發展呢,它就是會這樣的一個因果關系。
如果是相反的,“(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假設“無明”不生的時候啊,那么這個“行”啊就不起來。
“無明”就是無始以來的戲論顛倒,無明妄動。光看這個名詞啊是很有點抽象,有點含混,那我們結合具體的這個生命流程來認識,來了解,那就是很清楚的了。
這個“無明”,就比如說這個人死亡的時候啊,死亡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死掉了,身體也不能夠再維持了,所以人到臨終死亡的時候啊,他的求生欲望吶、求生的念頭啊是很強烈的,怕死嘛!這個一切的,我們講財富也好,眷屬也好,名譽也好,贊嘆也好,誹謗也好,都是從什么地方展開呀?
都是從自我展開。
假如說這個自我它已經不存在了,已經沒有了,那么其它種種一切都歸消散,都等于零。你就富甲天下,你就貴為像過去的皇帝擁有一切,你要死了的話,都不是你的了,就連你自己這個身體它也會腫爛,青淤,最后歸于塵土,它有這個變化的,所以這個時候強烈的念頭啊會起來的。
又比如說,我們人跟人在一起的時候,你說我不好,我說你不對,那一說之后呢,這個感觸是不一樣的。那如果沒有這樣說法,就只是一般的交往應酬,他不會有多大的念頭生起來。一涉及到利益交參的時候,那么就是父子啊,情為父子、母女啊,他這個煩惱也會猛厲地現起來,現起來干嗎?
從自我中心展開,要保護自我,這又要追求自我的一個存在、一個展示。那么在死亡的時候啊,這個是更加猛烈的了,除非他是見了圣道了,觀察了因緣了,觀察了剎那變化無常吶,本來這個事物就是變化的,哪里是說我現在六十歲、八十歲,或者是九十歲,這一念臨終要走才死掉啊?
你從小長到大,由大長到老,你每長一下的時侯都在死一下,所以是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就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它不是說你現在才死的。
所以你像那個莊子啊,《莊子》里面他不是有講嘛,講這個璩伯玉啊是一個忠人、賢人,就是有修為的人,德行好的了,他行年四十而知三十九年之非,行年這個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年之非,那是里面的基本描述了。
那么這個意思就是說他活到四十歲的時候,他覺得他整個人換過了,換了個人了,過了這三十九年呢,這三十九年的是過去的那個璩伯玉,不是今天的璩伯玉。那么活到五十歲的時候呢,那這個四十九年的璩伯玉跟他又是一回事了,那是昨天的璩伯玉,今天的璩伯玉是五十歲的璩伯玉。
所以我們說幾十歲、幾十歲之后,物是人非,其實呢人也非物也非,它并不是說都沒有變化,都變化了。那只是說它相應有一個延續性,接續過去而來,忽略其變化性。沒有深度地洞察變化性,所以對于死亡他就接受不了啊,對于變化他就接受不了啊。
所以一般的層面啊,學了佛法,也知道一點吶生命無常啊,“是日已過,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也會念,念得很好,這一生病,一什么事情呢來了之后呢,馬上著急了,會不會死啊?害怕得不得了,他就是這個無常觀他并不徹底的。
所以這里觀因緣,觀因緣呢,是講這個現象到本質這個連貫性地深入觀察要。所以這個“無明”,就是你在這個當中啊,你沒有真實觀察到因緣,你不真正了解因緣。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讀了一些佛書啊,了解了一些道理呀,佛說緣起呀,佛說因緣吶,好像這么回事,但是呢不求甚解,不是真正了解。
所以這個“無明”在死亡的時候呢,這個我愛、我執,它就依我執為根基了,然后現起強烈的我愛,“我不能死”。假設一念吶,倒地了,不行了,“我死了”,“我要去哪里?”
所以他就會追逐,拼命地追逐,追逐追逐那就隨著他的習慣嘍。就像我們人要發表意見的時候,發表一通想法、一通說法,那么這一通說法呢,就像現代人講的了什么樣的位置就是決定他說什么樣的話,那就是他的生活背景、他處在的這個身份階位,然后就這么想,這么說,站在這個立場上來說的。
他就是從自體、自我愛(著),然后呢展開相應的這個觀察,所以他要去來覺察自己呀都是很困難的、很不可能的。那如果依這個因緣來觀的時侯,他越觀察細微,對于這樣相對的一個角度啊,他越能夠明確地了解到,而不會在這個上面產生含混,產生含糊。
所以這個“無明緣行”吶,它就是這樣來行,這樣來發動的。所以有時候你不是很認真地說某一句話啦,說者無心吶,聽者有意,他就聽成那個樣子的了。
所以以前吶在有一個地方就這樣的嘛,這個人說話的時候,另外有兩個人呢是產生爭執的。那么等這個人說完之后,甲也說剛剛這個人吶是說乙的,這個乙也說這個人他說的是甲的,所以都不認為呀說話的人是指自己,而是指對方。這個我們生活當中吶都會出現,很多情況當中都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的,他不太容易剖析,反思,將這些問題回轉。
“無明緣行”,所以我們世間一般追求這,追求那,從他發起的初起意識來講呢,他可能是一個正的,但是他發出去的時候呢,包裹了自己的錯誤,攜帶了種種呢有漏有缺陷的想法,所以就會造成困擾,形成障礙,就是這樣子的了。
所以這個“無明緣行”吶,這“無明”,“無明”說起來是我執、法執,就是自體感、這個外界存在感。
那么外界存在,外界是不是存在?
外因緣觀的時候呢,它是“因相應”、“緣相應”,有因有緣,“非斷”、“非常”、“不移”、由小因變大果,然后呢因果一類相似,是這么一個事實。
所以今天的樹不是明天的樹,今天的樹也不是昨天的樹,你前一分鐘看的樹也不是現在這一分鐘看到的樹,它本身都是在變化當中,你要洞明、洞察到其變化。所以當大的無常消散的時候,你能夠如實觀,不被假相所迷惑,“我要死了”,“我要走了”,其實你早就死了,你天天都在死。
所以這個事情呢,它一旦展開的時候,所以他就不會有這種糾纏,心里面糾結其中。而且佛法里面的這個深刻觀察了,你就依這個現象因緣,依內在因緣這樣觀察觀察,觀察到深度的時候,它就會打開,就是說智慧的力量就會打開呀我們固化了的認識、我們有局限的認識、有欠缺的認識。
所以這個時候認識事物才完整,心里面就會清凈,煩惱就能夠有力量治伏,斷除,消除干凈,不然是沒有這個作用的。所以這樣的話呢,前后它會延展出來,所以為什么觀因緣吶只要觀現前都可以了。
所以這個你看這個初果的圣人,他是斷三種煩惱嘛:
斷我見,就是我執斷掉了;
斷這個戒禁取見,斷掉了;
還有呢就是斷疑,就是不會有這個疑惑了,他如實見到因緣生性、無常、非斷、非常的這個事實,心里面不疑惑。
這個戒禁取見呢,就是依一些所謂能夠導致于解脫的方法,其實不是能夠導致解脫的,是人吶想像出來的,他也能夠破除掉,就是見到真理之后。那么這個就是對于過去未來的這個相待性、相依性,這個所存在的關聯吶,能夠洞察到,由此而不會產生這個戒禁取的煩惱,是這樣子的。并不是像我們一般吶認為要得到初禪以上,修四禪八定,然后進行觀,得到天眼通等等之類的。那么世間禪定你就是能夠觀見過去因緣、未來因緣吶,它不容易映照觀察這個因緣本身,然后破除我執、法執,停留在差異現象上。
所以這里“無明”有,那么就會“行”有;“行”有呢,就會“識”有……就“如是有無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就是“若無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無有生,老死非有。”這個因緣關系從內觀察來講呢,它是這么展開的。所以要出生死,出輪回,怎么出呢?
就是觀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像這個“觀因緣”呢在經典當中還說到一個故事:
就是鬘童子十四問,佛不答,十四無記。就說這個五蘊呢是有命在呢還是非(有)命在?就是有我還是非有我?如來滅后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的?是有常還是無常的?……
那么當時候,佛是默然不答,答了也不會起到效果,為什么呢?因為問的人吶他墮入自己的知見當中,墮入自己的認識當中,你跟他講,他聽不進去,聽不明白了,所以不答這個事情。
那么實質上這個當中,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個講緣起呢,就能夠解說生命的現象、生命的事實。
所以這個當中另外又有說了,就(鬘童子又)問佛了,這個生命怎么來的了?佛就說“無明緣行”;那“行”又怎么發展的呢?“行緣識”;那么這樣一路問問下來了之后,那么他就還要繼續問下去,所以又從什么開始,佛也不答了,為什么?
當(佛)這樣來說的時候,已經把因緣這個事情表述清楚了,事實就是如此了,不需要再做多余的解釋。
就像觀外因緣,“不移”,種和芽發展的過程當中,種滅芽現,種不到于芽。可是作為某些人在了解因緣的時侯,接受因緣的觀察的時候,他非得要有一個架構,有一個建立,覺得有一個什么東西,好像一個搬運工一樣的,從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否則的話呢,不足以解釋這個事情。
那么從緣起正觀,從緣起事實來講呢,這個就是這個,那個就是那個,不需要多余的圣語,就是多一句都不需要,這樣就可以了,已經完整地解釋清楚了。
所以為什么這里在說因緣的時候,說觀外因緣、觀內因緣,做了多番的一個介紹、多番的解釋?就是在這個闡述過程當中,逐步逐步厘清在理解因緣當中會出現的相似見解、錯誤認識,主要是這樣的,所以才會有這么多的一個表述。
那么下面從這個現象觀了之后,再進一步產生對本質性的洞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若無有“無明”呢,就無有“行”啊……這個是從生死流轉現象的觀察,那么現象觀察到一定成熟階段就會證入到這個流程它本身事實的層面,那也可以說是觀察到本質了。
蘭心說:
“你從小長到大,由大長到老,你每長一下的時侯都在死一下,所以是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就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它不是說你現在才死的。”師父講的真好啊,我先去死了,明天活過來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