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親密關系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而且是一門重要到關系我們人生幸福的必修課。
前兩天看《我是演說家》,一位演講者的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會深刻的印在我們的腦海里。也就是說,父母和子女之間親密關系的相處方式,直接影響到將來子女對待父母的方式。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一家三代同堂。奶奶爺爺,爸爸媽媽,還有一個小兒子。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腿腳不便,走不遠路,咬不動堅硬的食物,也沒有年輕的時候那么愛干凈了。爸爸媽媽越來越嫌棄他們,每次吃飯,媽媽就拿一個裝滿剩菜剩飯的大鐵腕,扔到爺爺奶奶面前。小兒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后來有一天,小兒子從外面撿了一個破破的鐵皮碗回家,媽媽很好奇,問兒子為什么要撿一個破碗回家。小兒子說,等爸爸媽媽老了,就拿著個大破碗裝食物給爸媽。不知道故事里的爸爸媽媽心中作何感想。
故事當然有夸大的成分,但道理不假。一個幸福家庭里成長的小孩子,和一個殘缺家庭里成長的小孩子,他們在心理上相差十萬八千里,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兒時的影響將伴隨其一生。
我在農村支教的時候,發現班級里的問題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家中只有爺爺奶奶。打架斗毆,早戀逃學,孩子們逆反心里特別強,老師指東,他們偏要往西。當孩子們犯錯誤時,老師不去指責他們,而是耐心的談心時,就會看到孩子們那顆善良淳樸的心支撐著他們一點點的改變。如果有正確的指引,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都會變成一個讓人喜愛的好孩子。
一些父母在子女找對象的時候,會對自己的孩子說,盡量找和諧健全家庭中的孩子,這樣未來的幸福指數會高得多。缺少父愛,或者缺少母愛,都是缺愛的孩子,在這樣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在自己未來的親密關系中有一些無法抗拒的本能行為。我們都渴望有愛,但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表達,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一定會傷到自己最親密的人。
還是那個演講,演講者舉例說,當孩子年幼犯錯時,父母本應該耐心教導,但一言不合就揪著孩子的耳朵,對孩子大聲吼叫。這時父母會用愛來做借口,告訴孩子,這是在愛孩子。于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會形成一個概念,這樣的方式,是愛。這很可能導致父母年老時,孩子對父母報以同樣的方式。當父母生病了忘記吃藥時,孩子本應該善意的提醒“下次記得吃藥啊,千萬別忘記了”,但話到口邊卻變成了“你怎么又忘記吃藥,不知道生病要吃藥的嗎”。這時,父母會覺得心寒還是覺得這是愛呢?
除了父母,這種深遠的影響可能繼續延續到伴侶甚至后代。不是不愛,只是方式不對。如果對方理解,會好得多,可如果對方不理解,勢必會積少成多,引發極大地矛盾,最終鬧得不愉快。
每個人都應該真正明白,誰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那個人,又是誰時時刻刻的把自己放在心尖兒上。我們往往對待家人以外的人,心平氣和,客客氣氣的笑臉相迎,可對待自己的至親,卻是隨意任性。也許你會反駁道,外面世界里的面具和偽裝,在進家門的一剎那摘掉了。這無可厚非,可稍微走心那么一點點,就會有驚喜,你的本來面目也會改變,這力量,是愛。
親密關系中的走心,不是說在某個特定的日期里,發幾條相關的朋友圈,不是說在某個特定的環境里,做一些不那么心甘情愿的事情。而是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換位思考,愛的正確姿勢,一定是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