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了不起的我》是陳海賢老師吸收了行為科學、認知療法、家庭治療、積極心理學、精神分析和成人發展等多門心理學理論,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理論—自我發展心理學。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人的行為的改變、思維的進化、關系中的發展、走出人生瓶頸期和繪制人生地圖五個方面,對人的自我發展做出了詳細的解答,并給出了實現這五個方面的具體工具,具有非常強的實操性。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通過行為的改變和思維的進化實現自我發展。
改變
世界先于人類出現,人類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那么人類對世界的意義是什么呢?那就是,人類只是一次用來組織一些關于其自身信息的機會。同樣,世界先于你而存在,那么,我們每個個體存在的價值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通過你自己的發展,變得更好,活出生命的意義,讓世界因你而變得更好。
為了讓自身變得更好,改變就變得極其重要。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我很痛苦,我渴望改變,但是我沒有選擇。關于改變,任何人都有選擇的機會,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只不過是一種被動選擇,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拿回選擇的控制權。”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改變呢?
第一,誤以為只有按照理想狀況作出選擇,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是沒有選擇。我有一個朋友想出國留學,但是現在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持他去國外學習,于是,他選擇了先工作。他就抱怨,沒有辦法,只這樣了,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但是仔細想想,他是沒有選擇嗎?不!他只是沒有理想的選擇,而是選擇了先工作掙錢然后再去出國深造,這不也是一種選擇嗎?
第二,不愿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改變可能會導致兩種后果:第一種,它使你變得更好;第二種,它使狀況變得更加糟糕,使你變得更加焦慮、浮躁。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是最理想的狀態,通過不斷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有些人卻由于不能承受改變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選擇了不去改變。
如何改變行為方式?
改變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我們首先應該承認改變會帶給我們恐懼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走出這份舒適區并不容易。為了讓改變變得更加容易,我們需要把改變這項過程進行拆分,一步步地去實現自我的更好發展。
第一,邁出改變第一步。“嗜酒者互助協會”創始人比爾.威爾遜,他原來是一個酒鬼,戒酒成功后,他創辦了這個組織,這個組織已經有多達1000萬人在那里成功戒酒。嗜酒者協會會要求會員“一次一天”的目標,只要承諾在24小時之內不喝酒就可以了,不需要承諾一輩子不喝酒。那么,接下來怎么辦呢?那就是新的一天了。當你努力邁出改變第一步的時候,就會有有更多的改變。
第二,培養“環境場”。我們發現去圖書館學習會比在宿舍學習效率高,高中三年的時光是自己人生中最努力的時光,和他人相約一起鍛煉會更容易堅持。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進入“場”的概念,這種“場”讓我們擁有更多動力。
最近幾年興起了各種踐行群,一群人一起寫作、健身、投資等,這種踐行群里的成員活躍度非常高,而且常常能持續踐行群里的發起的挑戰,這就是因為這些成員一旦進入了“場”,就高度投入。因此,如果我們開始寫作,可以加入寫作踐行群,想要健身,就相約幾個人一起找一家健身館一起行動,這些都能讓你進入“場”,讓改變自我變得更容易。
第三,要有情感觸動。如果別人說,道理我都懂,他其實在說,你說的道理我不想聽。這時候,他已經把道理放到很遠的、跟自己無關的位置上了。“改變是需要情感的觸動,如果沒有情感的認同,就不會有所改變發生。”一些人讀一些名人的傳記,會很有感觸,覺得傳記中人物的做事方式方法非常有道理,心潮澎湃。但是合上書本后,就沒有然后了。現在也有一些人認為市面上有很多“雞湯文”是在販賣焦慮,并由此來賺錢,覺得里面的道理自己都懂。
無論是對名人傳記,還是對“雞湯文”的理解,只要你覺得它有道理,但是自己卻沒有踐行,那么就只能說,你其實沒有真正地理解這些道理。因為你把這些道理放到了很遠的、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位置上了。只有真正地產生情感觸動,你才會去踐行。一些人通過踐行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論,取得了很大進步,甚至實現了財富自由。社群運營牛人剽悍一只貓通過持續踐行公開寫作、以及多結識牛人等方法,實現了人生的逆襲。這些方法一定是對他產生了情感觸動,沒有看過就算了,所以他才在生活中不斷去踐行,并且取得成功。
如何推動思維進化?
人的心智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積極的成長型心智模式,一種是消極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前者會引發探索和成長,而后者會引發防御和靜止。要推動思維進化,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成長型心智模式。
一條河流流動起來需要三個條件:河流源頭和河流的終點落差產生的張力,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以及不斷補充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張力,河流就流動不起來,成為一灘死水;如果沒有河道,河流就最終不能流向終點;如果沒有源頭活水,那么河流就會干涸,最終消失。與河流一樣,成長型心智模式也需要有自己的張力、河道和源頭活水。
第一,成長型心智模式需要以目標導向的創造性思維。與其相反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陳海賢老師講到他以前有拖延癥的問題,經過幾年的努力,雖然有所改善,但并沒有完全消失。神奇的是,在創作本書的過程中,他的拖延癥消失了。為什么呢?陳海賢老師分析:他以寫作本書為目標,并且會在自己寫的過程中想想讀者看到自己的文字的反應,這種強烈的目標導向,讓他的拖延癥被治愈了。
與之相反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當一個個問題出現,讓人們產生焦慮的情緒,從而促使人們去解決問題。當問題解決后,人們去解決問題的動力就會下降,久而久之,當更多的問題出現,人們才會再去采取行動,會嚴重影響了做事的效率。因此,要做出改變,我們必須培養以目標為導向的創造性思維。
第二,成長型心智模式需要培養思考行動的控制的兩分法。
首先,要努力控制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不要妄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控制身邊的一切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做好。每個人都想要做到升職加薪,但是升職加薪包括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說你是否努力,遇到的項目是否好,領導是否器重你,是否有升職加薪的機會等。這里面有一些是可控的,也有一些不可控,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可控的事情上。
其次,我們要把可控制的事情制成計劃。制定計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實施,更容易達成目標。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制定計劃。我們國家會通過制定五年計劃、規劃財政預算等方式來促進國家發展;每個企業也會制定長期的戰略目標以及一年一度的年度計劃,規劃以后的發展;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職業的發展,也需要制定自己的個人成長計劃。
第三,成長型心智模式需要我們培養直面現實的近的思維。與現實接觸,在現實中鍛煉,才能在實踐中實現自我發展。
以上就是陳海賢老師的新書帶給我的一些思考,也希望這些思考能夠對你有所啟發,我們一起通過這部心理學書籍實現自我發展。接下來,我會從關系中的發展、走出人生瓶頸期和繪制人生地圖三方面,談談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期待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