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往往承諾者不把承諾本身當回事,被承諾者卻烙在心底,最終被承諾者只有兀自承傷。
常常被強調要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卻不被強調訴說的重要性。就這樣一個諾言在兩者之間被玩弄,就如暖鋒過境,雖然溫度變得高昂,卻總有一場雨。
我們輕信,怪罪,而后絕望。為什么他們從不把說出的話放在心上,因為承諾的對象不重要,承諾的對象善良到無論怎樣都會原諒你和你的諾言嗎?
我們不解,痛恨,而后反思。姑且不論他人對你的承諾,自己給自己的承諾都好好地完成了嗎?
臨近高考,學校常常請一些勵志演說家鼓舞高三學子的士氣,每個人都可以去簽名寫下自己的理想大學。那時候真的懷著十萬分的激情,仿佛蓄勢待發。也許這些演講本來就如泡沫,喚醒你內心深處的親情,對努力爭取過的美好世界的向往。而開始真正奮戰了,那些早已忘了,因為擺在前面的才是最真實的東西。幻想多了,真實也變成可以幻想東西的模樣。
真真假假的世界里,我們還渴求對方一絲一毫的其余想法都沒有,讓人憑生嫉妒的異性的異性伙伴也都是磊落有光,或許本身就不可能吧。盈虛不能有度,真假便難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