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古往今來的戰爭都是極其殘酷的,稍有不慎就會命喪黃泉。若是要送什么親友上戰場,一定是飽含不舍與擔憂的十里相送。岑參的這首送別詩卻是讓人慷慨激昂的。放佛要告訴友人:我們的軍隊很厲害,此行必是戰無不克,我在軍師城西門等待你凱旋。在一去生死未卜,再見無期的情況下寫了這樣一首送別詩,不是“勸君更盡一杯酒”也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樣的詩更像是一種約定。不是體現不舍,而是相約再見。這樣減輕了離別的哀愁,鼓舞了征人的士氣。而能孕育這種詩句的時代,必定是盛唐。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或天寶十四載,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這期間,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岑參對當時征戰的艱苦、勝利的歡樂,都有比較深的體會,曾經寫了不少詩歌來反映。這是岑參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創作的送行詩,與《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同一時期、為同一事件、饋贈同一對象之作。可見岑參與這位封大夫的友情的確是十分深厚。
你看那荒涼無邊的走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黃沙茫茫無際,直貫云天。剛到九月,輪臺的狂風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風吹得滿地亂滾。這正是匈奴牧場草黃馬肥之時。匈奴縱馬犯邊,金山西面煙騰塵飛。朝遷大將揮師西下,征戰中將軍鎧甲日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矛相碰。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馬身被汗氣蒸化,轉瞬間馬毛上又凝結成冰。軍帳中起草檄文的硯墨也已凍凝,敵人的騎兵聽到大軍出征的消息一定心驚膽顫,我一定在軍師城西門等待報捷的消息。
《唐賢三昧集箋注》評岑參這首詩說:第一解二句,余皆三句一解,格法甚奇。“大如斗”者尚謂之“碎石”,是極寫風勢,此見用字之訣。奇句,亦是用字之妙(“馬毛帶雪”二句下)。其精悍處似獨辟一面目,杜亦未有此。老杜《飲中八仙歌》中,多甲三句一解而不換韻,此首六解換韻,平仄互用,別自一奇格也。
我是個陜南人,地理位置算不上是西北地區,氣候與巴蜀地區相似,是比較溫和的地方。我去過西安,除此之外沒去過更西北的地方。高中的時候一位朋友正好去了新疆,正是十月份,陜南還是難熬的高溫天氣,那里已經是厚厚的積雪。也是高中的時候做地理題知道了三十里風區這種地方,火車很容易在那里發生翻車事故。這樣也不難理解岑詩中描寫的苦寒的邊塞環境,但即使是這樣惡劣的環境,又是匈奴草黃馬肥之時,將士們仍然勇敢應戰,令匈奴聞風喪膽。這就是一直被傳頌到今天的盛唐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