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漂泊打拼多年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悟:“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容不下肉身”,在大城市待久了,有時候會誤以為這里的五彩斑斕都將會屬于我們。然而,高企的房價讓許多人在一座城市打拼多年卻仍然換不來一寸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當年剛出校園時那一張張青春洋溢的笑臉轉眼間就變成了被脫發、油膩、發福困擾的靠著保溫杯配枸杞續命的中年人,曾經那些青春美麗的臉龐也早已消失不見,待字閨中的紅粉佳人變成了為家庭日夜操勞的主婦。年輕時的狂熱與理想在現實這個強大的引力之下再也無法高飛,只能怦然墜地,碎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虛幻的金光向四處拋灑,徒留一句“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的唏噓與悲嘆。我們不禁要發出哈姆雷特式的詰問:在這個浮躁而又殘酷的世界里,我們該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戰亂歲月里,人們的普遍需求無非是吃飽穿暖和有一定的安全感,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洪流的滾滾向前,現代社會的人們開始更加注重追求精神層次的需求。物質和精神的交替變換與實現才構成了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畢業出來工作好幾年了,父母年齡也漸漸大了,但他一直買不起房,十分糾結是要繼續留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到老家陪陪父母,過一個簡單平淡的生活。我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反問道:“你想留在這座城市嗎?”沉默良久之后,他緩緩的回答道:“當然想。”朋友來自農村,家庭條件很一般,在大城市工作了好幾年,目前每月工資八九千,而令他心向往之的城市廣州的房價,卻以每平米接近三萬的價格持續飆升,如一座聳立的無法攀登的高峰一樣令他感到絕望。
臺灣美學家蔣勛曾說道:“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命運,命就好像一部車子,有的人生下來就是法拉利,有的人卻是一部破車,而運就好比是你行駛的那條路,有的人開著一部好車卻行駛在了一條泥濘不堪的路上,而有的人開著一部破車卻行駛在了平坦無比的康莊大道。”你不一定要相信所謂的六道輪回,但既然來世為人,你說遭遇的,你所遇見的,自然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
有些人,生來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而蕓蕓眾生的我們不能像埃隆馬斯克一樣改變世界,只能學著去適應這個世界。精神家園的構建有時候甚至比買房子車子更加重要,靈魂如若無法棲息,肉身就會如一副死去的空殼。出身顯赫家族的曹雪芹在家道中落以后,曾經一度靠著用紙糊風箏糊口,“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是他落魄晚年的真實寫照。然而,曹雪芹的靈魂是豐富的,一部曠世杰作《紅樓夢》成為了他的靈魂歸宿。在曹雪芹看來,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有時候只是一種幻覺,你所遭遇的種種繁華與落寞都將劃歸為一個“空”字,而靈魂的豐富程度才能決定你生命的飽和度。
以前常常在新聞中看到,當年的某某神童,某某牛人突然剃度出家,遁入空門。儒家的入世思想與佛家的出世思想仿佛如兩只有力的手臂扯拽者我們的肉體與靈魂。許多選擇出世的人可能僅僅是為了逃避現實,或是在現實社會遭遇了人生的大不幸而看破紅塵,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會像當年的弘一法師修行律宗一樣純粹是為了增加內心的修為。
這個五彩斑斕的花花世界有時候會迷離我們的雙眼,生命的精彩性與豐富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選擇的多樣性。走出去,嘗試著改變一下自己那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學習一種新的技能或者嘗試著閱讀和寫作吧,因為,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