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外號朱重八。
男,漢族,三代貧農,今安徽鳳陽人。
生卒:1328——1398年
座右銘: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生平:
1328年——1344年 16年 放牛
1344年——1347年 3年 做和尚(討飯)
1347年——1352年 5年 做和尚(撞鐘)
1352年——1368年 6年 造反
1368年——1398年 30年 做皇帝
01
每一個皇帝的出生,都會伴有異象,不管當時到底有沒有,到我們知道的時候就肯定是有的了,現在的朱重八,未來的朱元璋也是按照這個套路出生的,話說朱重八出生時紅光滿地,夜間房屋出現各種異光,鄰居還以為著火了呢,小編不打妄語,這個故事在《明實錄》中白紙黑字是有記載的。
山不轉水轉,咱們言歸正傳。
話還得從 元至正四年(1344年)說起,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成為了壓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一件就是黃河水災泛濫,沿岸山東河南幾十萬人淪為難民,另一件事是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的瘟疫和旱災。這兩件事最后到底發酵成了什么呢?
小編先就近說,開頭咱們介紹過,朱重八是今安徽鳳陽人,相信大家都知道,安徽鳳陽地處淮河以南的河邊上,這問題就來了,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的瘟疫和旱災,別人住在這里死了就死了,可是朱重八也住在這里,和咱主角扯上關系了,那結果就不一樣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難道一場瘟疫旱災什么的一個朝廷都控制不住嗎,是的,一個正常點的朝廷是可以解決好的,但是,這是元朝,一個馬背上的征戰民族。
補充說明:
元帝國存在等級歧視制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將臣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成吉思汗曾規定,殺蒙古人的償命,殺色目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一巴里失大概折合二兩銀幣),而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就可以了。
遇到征伐戰爭,差別待遇較平時更甚。像1286年,為了進攻安南,征用全國馬匹,色目人三匹馬中只征兩匹;而漢人的馬,無論多少,全部征收。以后不斷征馬,每次如此,漢人的馬就成為珍品。
蒙古政府有嚴厲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禁止漢人學習拳擊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集會拜神,禁止漢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長,全由蒙古人擔任。
再者,還需要和大家強調的一點是,元朝的官員貪污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的,這也就造成了淮河事件的老百姓會因為瘟疫,干旱,病死,餓死,也為后來的起義埋下了引線。
02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朱重八也改寫不了歷史,災難到來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親餓死,初九,大哥餓死,十二日大哥長子餓死,二十二日母親餓死,如果把這寫成日記的話定是世界上最悲慘的日記之一。
眼淚會流盡,再長的夢也會醒,回過頭看著親人的尸體,買不起棺材的朱重八,向別人苦苦哀求求得一處空地,草席裹尸,埋葬了親人。
當朱重八跪在親人的尸身前,撒下一抷抷黃土的時候,我相信他更多的產生的是無力感,而不是像電視劇,戲本里那樣的勵志,隱忍。
為了活命,為了吃飯,朱重八來到了一個叫做皇覺寺的地方做了和尚,三年要飯五年撞鐘,這八年將成為他內心強大的一段旅程。
朱重八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這時候咱們把目光收回來,來到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1344年黃河水災泛濫給歷史添上的這一筆是怎樣的。歷史總是在既定的軌道上,不偏不倚的前行著,黃河泛濫,朝廷筆款,官員克扣,民工餓死,長期以往,積怨似海,接下來該發生的似乎就是起義了。
按照歷史的套路,每次的揭竿而起總會有各種的天降征兆來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這次也不會例外。河渠里的民工們挖著挖著就挖出了一個石人。
背部刻著:“石人一只眼,攪動黃河天下反”,于是的于是就成了后來的后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命運總是出奇的一致,命運和歷史似乎是綁在一起的,只是每次的對象不同。
這一次依舊如此,不過對象不是陳勝吳廣,而是安徽阜陽的韓山童和劉福通,起義,鎮壓,后來者居上,就像是設定好的劇情一樣上演著。
盡管數千年過去了,他們的起義形式雖然毫無新意,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偉大的歷史地位。
史書上將會永遠的記載著:“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第一個舉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
稻草人書屋,細品歷史,咀嚼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