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當時在中國文化界頗有影響的蔣維喬先生在西安游覽古跡名勝。
蔣維喬是佛學大家,他所取得佛教研究成果,對居家佛教的復興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中國佛教史》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佛教史著作,影響深遠,多次重印出版,暢銷至今。
蔣維喬(左邊第二位)
蔣維喬肯定了佛法修煉的養生作用,改變了世人對佛教修煉的偏見,并親身實踐“靜坐”養生法。他年少體弱多病,自創靜坐養生法,堅持鍛煉,身體健康,1958年以86歲高齡去世。
終南山是養生福地,又是佛教、道教修煉的重要道場,自然對蔣維喬有極大的吸引力。
當年九月,已年過60歲的蔣維喬從西安出發,前往終南山五臺山游覽,尋訪隱士。他之后寫了游記《長安及終南山紀游》,文章中就詳細記載了自己和同行多人在南五臺山的所見所聞。
《旅行雜志》1933年第七卷第四期封面
《長安及終南山紀游》發表在1933年《旅行雜志》第七卷第四期上。以下就是這篇文章里有關終南山南五臺山,以及城南的各處名勝的游記。
《長安及終南山紀游》
蔣??維?喬
九月四日,晴。晨八時半起。昨康君寄遙謂余:“既然到長安,何不一游終南?”余以學校開學在即,恐時日不許。康君則云可以汽車送君去,兩日可返。今晨向賑務處借得汽車,決赴終南。劍華病不能行,范成及伯岸、培基偕往。
十時半動身,經韋曲、黃埔村、王曲、而至留村,時已十二時半。汽車路皆就原上土路,略加修筑而成,高低不平,與潼關至長安者無異。適經大雨之后,土松易崩,至險窄處,乘車者皆下車幫助車夫,在車后協力推車前進。
昔在報端,見中央委員吳稚輝赴涇渭渠行開工禮時,雜入人叢中,幫助推車,以為笑談。今親臨之,乃系習見之事,不足奇也。
離開留村十余里之路,雨后完全崩毀,然不經此不得達留村,乃繞小路而行。汽車初次側陷田間,竭吾等各人之力,亦不能挽之出險。乃臨時雇鄉農攜鏟鋤來,一面鏟濕泥,一面墊干土,合十余人之力,方將車挽出。不料登山之時,車之右后一輪,又陷入深坑,不得出矣。
終南山在長安縣南五十里,汽車本一點余鐘可達,今因沿途周章,耗去二個小時,尚未至留村,于是余等變計,舍車徒行。
????????????????????????????????????????????????? 終南山(1936年)
訪村長柴桐軒居士,托伊雇鄉農二十余人,借木板多塊,用墊車輪,令車夫率領前去營救。余等稍進前點,即雇兜子登山。
留村為終南山北麓,登山者必由此。兜子上山下山,計兩天,每乘三元。因柴君之故,鄉農不敢抬價,否則如昔者友人王俊嶧山來游時,索價至少須六元也。
午后二時,乘兜子進山。兜唯懸一方籐板,下有木板以支足,甚輕巧;唯須自用毯或被以為褥,方可坐。
循山谷之澗水而行,每過澗皆有石橋,與華山之履石渡澗,雨后水漲即不能行者不同。采樵者絡繹于途。輿夫言:“曩歲山中每不靖,匪類往往混跡采樵,劫行旅,今肅清矣。”
三里彌陀寺,又半里流水石,又四里興寶泉、白衣堂、大悲堂、甘露堂、竹林寺、五佛殿。
終南煙雨(1933年)
山中森林茂盛,泉石秀美,大類江浙山水,此亦與華山不同處也。十里抵朝天門,由此仰望其臺頂,三峰并峙,高聳云端。
再經五馬石,即等一天門。門踞兩崖間,巖石奇突,虬松蒼藤,生于石隙,幽秀異常。再上為觀音寺,及古彎柏樹,紅墻隱蔽綠樹之中,掩映有致。
登勝寶泉,對面石壁,有摩崖曰漱石枕泉。與勝寶泉并峙者,曰古西方境。
途遇智海法師,師主持山南之凈業寺,為唐道宣律師道場,與之談頗契。彼云:邱君希民,正在寺中講《攝大乘論》。惜余以時間所限,不及往晤矣。
度遇仙橋,橋下之水名醴泉,風景至此愈佳。至下寶泉旁,有慈航庵,筑于巖上,占地至勝。再登為上寶泉,下有鐵鑊(鐵鍋),量其直徑約四尺,想見昔日繁盛,僧眾多,故需此大鑊(鍋)。
由圓光堂登二天門,有彌陀佛寺,計已行十五里矣。自此以上,路漸陡,多石磴(有臺階的石路),少土路,氣候亦漸冷。余等衣物,已遣人先送大茅蓬,斯時無衣可添,乃下輿步行取暖。
終南山南五臺一天門(1937年)
過一小木橋,為圣母殿,迎真官,靈宮殿。履危磴(石階)而上,至五圣殿,左望渭河,細如一線。
由琉璃殿至石佛寺,怪石當面突起,登削立之石磴(石階),凡百三十級。折而上,為千佛寺。再上,睡佛殿,而登三天門。
門下為呂祖洞,洞后又呂祖行宮,其上游三圣宮。終南山(南五臺)自古為佛家有名道場,代出高僧,道場宮觀,唯此一處。宮之右有三佛寺,復為黑虎南海兩殿。
再上為紫竹林,智海師今晚宿于此。叩門肅入,啜茗小憩。紫竹林前眼界空曠,萬山拱揖,如在幾席間,惜天陰有霧,不可遠眺。林中供觀音像,主持名怡峰。
稍坐,即別智海師,由興龍寺而上,又為陡級,于是登四天門。門占地較少,隱于崖間,游人自其旁而過。下有鐵制觀音碑,為清康熙三十三年所造。
五時至岱頂,曲折而南,入山坳中,是為圓覺大茅蓬。余等今夕即宿于此。計留村至此三十里。主持法空昨日即遇于慈恩寺,今日則先余等上山,殷勤招待,至為周到。
終南山為佛教徒辯道之地,故多茅蓬。茅蓬者,修行人結茅蓬靜養之所。隨意取名,如流水石,古彎柏樹。其名至奇特,而性質有二:一者系地方善信(善良的信徒),建茅蓬于山中,供養僧侶;一者系僧侶自己結茅,至齋糧供給,均仰恃大茅蓬。故大茅蓬實各茅蓬之總轄機關。
終南山之蒼松古剎(1936年)
茅蓬靜修之人,多不應客,故什九皆靜掩柴扉,惟大茅蓬則接待游客。四周之風景之佳,亦遠勝他處。共屋六間。
西三間為殿,供佛;東三間為樓房,樓上藏有弘教本縮印藏經及各刻經處之經典,樓下住客。東面山巖突出,怪石嶙峋,其下有小洞,西則有古樹槎枒,隱蔽寺屋。地勢高1640。夜間甚寒,余等四人,共睡一大炕。
九月五日,陰,夜間有風雨,幸天明即止。六時起用早膳畢,七時登岱頂。岱頂為終南之最高峰,有圓光寺,頂高1780米。俗稱山西之五臺山為北五臺,終南山為南五臺,以岱頂圓光寺、文殊臺、清涼臺、靈應臺、舍身崖五峰,湊足五數。其實惟岱頂、靈應、舍身三峰并列,文殊、清涼二臺,即在岱頂東山之腰,稱為五臺,名不符實。而岱頂以西,另有孤峰,名兜率臺,以南別有為翠花峰,即古之太乙,則又不在五臺之列也。
終南山南五臺大臺之頂(1936年)
登頂后,眼界開闊,眾山皆在足底。圓光寺正殿,在終南各廟,比較莊嚴,以石筑墻,用鐵做瓦,因山高風烈,故也。
從岱頂而下,左轉數百步,至文殊臺,與靈應東西正對,靈應之奇秀聳拔,于此乃全見之。俯視群山,則如浪紋之折疊。
再下百余步,即清涼臺。文殊臺雖在山腰,尚是另起峰巒,至清涼臺,則完全與文殊為一峰,不過地位有高下耳。
自清涼臺而下,再登靈應臺,森林較密,樹石遂見奇麗。從臺回顧,則岱頂及文殊、清涼已合為一峰,并非分列者。臺高1770米,寺中壁畫,繪唐僧取經故事。
自靈應臺而下,過天橋而登舍身臺,橋用石條,架于靈應舍身兩峽之間,其下為天溝。
終南山之峭壁群松(1936年)
靈應以奇秀勝,舍身則以險峻勝。登降之路,皆就崖石斜面,鑿孔作級,僅容半足,故步履甚艱,臺旁懸崖斬絕,下臨千仞,恒有人到此處舍身。
登臺(舍身臺)遠眺,則岱頂、文殊、清涼皆為靈應所蔽,不復見矣。臺高1760米。
范成師談及山南之康峪,有青蓮老和尚,年七十五,居終南四十年,道行頗高,惜時間所限,不克迂道往謁。
法空師則云山后有小徑可通,惟極難行。由此至留村,路可近七里。余性喜涉險,惟伯岸(同行的人)軀體肥碩,較為勉強。遂決赴康峪。
果然窄徑崎嶇,草沒及半身,雨后細沙滑石,艱于著足。伯岸沿途叫苦不絕。計費二小時,行十余里,方抵康峪。
青蓮老和尚已含笑出迎,其所居名圓通茅蓬,在山坳下,景物幽秀,四周果樹成林。
余等在庵外空地上,啜茗清談。和尚復以新剝之核桃享客。并命人作湯團,使余等當午餐。曰:“此江南風味也”。座間識村長鄭君維城,蓋皈依老和尚者,率小孩數人,居于庵側新屋中。云避疫來此。
十一時,自康峪行,十二時至留村。仍憩柴君桐軒家,開發轎夫,即登汽車,循原路回。
王曲城隍廟(1935年)
行十余里,至王曲,見京府城隍廟,規模宏大,乃進而參觀,廟門內有鐘鼓樓,其兩廂東為圣母殿,西為五瘟神殿,后為大殿。各殿皆有壁畫,殿側有精舍,花木蔥蘢,雅潔可愛。
觀畢而出,仍乘汽車東行二十余里,至牛頭寺,停車路隅,與同伴步行三里,方抵寺。
寺建于唐貞觀六年,太平興國中改為福昌,今則呼牛頭寺。殿宇新修,隱于林中,此地統名樊川,漢樊噲封邑在焉。
寺之后院,有唐刻尊勝陀羅尼經幢,龍爪槐一株,高不過丈余,以二木支之,相傳亦唐時物云。其東尚有丁香樹一株,半身斜臥,以磚疊為方柱支持之,分為兩枝,上出五尺余,亦數百年物也。
院后又三窯洞,老僧啟洞門,涼氣逼人,不能久立,蓋利用黃土層,鑿成此洞,冬暖夏涼也。
寺之東院,即杜公祠,朱門碧宇,亦近日新修,中供杜甫塑像,其旁又有石刻畫像,祠中花木甚多,清香撲人。
春秋佳日,長安貴人,多游宴于此。寺西半里有九龍潭,潭方廣約一尺,水至清冽,上蓋龍王廟。按牛頭寺碑記,寺西尚有杜牧之讀書處,今不復存。五時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