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我認為我是不會結婚的。
即使結婚,也不會舉辦婚禮,不會拍婚紗照,不會安排酒席、不會買首飾。
可是,我發現人的觀點是會變的。
當你真的有結婚的打算時,所有的這一切你都想做了,因為只有把這些事情一件一件地完成,你才會感覺到“哦,我真的是要結婚了”。
否則,你一點都感受不到結婚的喜慶和喜悅。
2
有時候我是一個幻想主義者,有時候我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之前,我不清楚婚禮對我的意義是什么。花錢舉辦一場眾人的狂歡,最后呢?虛偽的表演。一切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對自己的生活改變并沒有什么用。
那時,我幻想的是旅行結婚,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即避免了麻煩,也可以開闊眼界。
而當我變成一只籠中鳥,旅行開始變得奢侈,心也開始慢慢沉寂。
3
直到現在,我開始真正意識到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結婚是兩家人的事情。
而想到這個問題完全沒有貶義,而是開始慢慢認可這件事情。
當我跟我媽說我要結婚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自己的女兒要結婚了,而是對方的父母為什么沒有過來跟她提親。意思就是為什么這句話不是從對方家長口中說出的,而是從自己女兒口中說出的?
戀愛與否、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相處,那是你們兩個人的事,可是一牽涉到結婚,就變成兩個家族的問題了。
4
說說其中的儀式感。也是現如今已經簡化了的儀式。
男方父母要向女方父母提出第一次見面邀請,當然作為陌生人的他們是不會通電話的,而此時你們兩個人就成了他們的傳話筒,任何一個小細節都需要你們兩個與各自的父母商議。
當然,第一次見面,作為男方父母怎能空手而來,當然要帶上自己的誠意——見面禮金。按照我們這邊的習俗,禮金的方式分兩種:第一種,第一次小范圍見面,禮金幾千元,第二次正式見面,約見的人會多一點,雙方家族的人都會出現,這次就算是提親了,禮金要十幾萬,第三次就是舉辦婚禮了;還有一種也是見面兩次,但是第一次就有家族的人出面,第二次直接提親,第一次禮金2、3萬,第二次6、7、8、9萬不等。
5
可是,這些是村里人的習俗,一般只針對不上學、在20歲前就結婚的人,當然也有大學畢業的人遵守,但是非常少。
上大學的人,一般都是自由戀愛,兩個人有感情的基礎上,似乎沒有錢也可以結婚,而村里面經過介紹認識的就不一樣了。
村里人愛攀比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家愛說“你看誰誰誰結婚的時候,婆家拿了多少彩禮,婚禮配備怎么樣,準備的房子怎么樣”,因為他們的生活扎根在農村,所以一切都要以農村的標準來辦。
而常年在外、畢業也不回去的大學生似乎與農村有所脫離,也不參與大家的攀比。離得較遠,所以也不怕大家的閑言。除了結婚時與村里人見面,平時誰會動不動提起在別處生活的你呢。
6
作為土生土長農村人的我,雖然不在意村里的很多習俗,但是還是會考慮一下。
父母還生活在農村,兒女的婚姻對他們來說是大事,婚禮的所有安排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兒女的幸福問題,更是他們的尊嚴和面子問題。
一句話,就是“不能讓他們丟人”。
而對于我來說呢,我覺得習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你按照習俗一件一件來的時候,你發現每一樣習俗都會提升你的幸福指數。
拿彩禮來說吧,無論男方給多少錢,最后還是你們兩個人花了,無論以什么方式,但是男方若是在你們結婚的時候一分不給,而在平時把錢都存到你的卡上,雖然實際作用一樣,但是意義卻相差甚遠。
結婚是一件費心神的事情,是帶著無比憧憬的心情去準備每一個環節的。處處想要甜蜜的感覺,而那個時候的彩禮代表的是對方對你的重視程度。
錢多一點,他對你的愛就多一點,他的父母對你的喜歡就多一點,你的父母臉上更有面子一點。
其實,還是那點兒錢而已。
搞定女孩很容易,搞定女孩的父母也很容易,只要你放低姿態,拿出誠意,似乎其他一切都不成問題。
就怕你什么都沒有,還把臉仰得比天高。
當然放低姿態并不意味著女方可以故意刁難,只是將心比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