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讀一讀《唐詩三百首》。今天我開始重讀《唐詩三百首》,我選擇的是中華書局2016年顧青編注的版本和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20年李定廣編注的《分類唐詩三百首》。
之前我曾背誦過很多次,現(xiàn)在記得的大概有一半,每次都是倒著背,從七絕、五絕先開始,到七古就開始選擇性放棄。初學(xué)者不妨像我一樣倒著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多朗讀和背誦,也可以選擇有聲書或者吟誦和吟唱,這樣會感覺容易很多。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成為中華文明靚麗的風(fēng)景線,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奇跡。唐朝(公元618年~907年)289年間,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名家輩出,流派眾多。至今流傳下來的唐詩數(shù)量多達五萬余首,可考的詩人有2800余人。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流傳最廣、在中國民間影響最大的就是《唐詩三百首》。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范讀本,有很大的影響。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順序編排,每種詩體后附樂府。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xué),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后遭人讒陷罷官,平復(fù)后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兩次主持鄉(xiāng)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xué),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善詩工書,《無錫縣志》和《清朝書畫家筆錄》均有小傳,曾得過御賜“江南女士”的印章,乾隆28年(1763),夫妻二人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于《千家詩》選詩標(biāo)準(zhǔn)不嚴(yán),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
讀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希望大家都能讀一讀《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