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來了兩個新同事,我們姑且稱為小A和小B。小A是自家醫學院畢業的科研博士來參加規范化培養的;小B來自外省派來委托培養的住院醫生,碩士畢業;無論學歷和資歷都有一些差距。
-1-
小A讀醫以來都在實驗室打拼,科研一把好手,因而學習勁頭十足,不搞明白誓不罷休,問題比較艱深,大查房時當著主任和病人,問題就扔了過來,帶教老師當場卡殼,好不尷尬。帶教老師臨床業務不錯,但科研方面相對較弱,有時我們就會看到小A眼神中的不屑。同事有事請教,小A也會耐心解答,本來挺感謝他的,不過由于他經常是以這句口頭禪“你這也不知道啊!”來開始他的講解,大家聽著就不怎么舒服。一來二去,同事之間相敬如“冰”,不大愿意和小A說話。小A卻不明白他哪里得罪了人,反倒認為是同事嫉妒排擠他。
-2-
小B外省來委托培養的,非常勤快,早上最早到病房,晚上最晚走,自己床位上的事做得有條有理,有時還會順手幫同事個小忙。帶教老師在忙,她會在旁邊默默觀察學習,等老師空了,再仔細詢問不明白的地方。帶病人做檢查,本來是護工師傅的事,她有空也會陪著去,一來二去,輔助檢驗科室的同事也都認識她,她有什么不懂,隨時可以微信他們請教。相信等她回家鄉行醫時,一定還會有很多人愿意為她提供幫助。
兩個職場新人,你更喜歡哪一個?相信大家都有答案了。
剛入職的新人,常常會抱怨,整天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沒什么大事可做。可是在大家都不了解你的工作能力之前,你只能從打雜開始。可打雜也有學問,做得好壞高下立判。職場高手從打雜中建立了人脈關系,了解了老板的脾氣習慣,學習了職場規則。反之,就會發現大家都不怎么搭理你,怎么也不能融入團隊,是什么時候怎么得罪的人都不知道。
職場中隱藏的魔鬼習慣,讓你不知不覺中就中刀。比如勤學好問是好事,但是不分場合不看眼色不注意態度,一味打破砂鍋問到底,肯定不受待見。所以必須發現并且消除這些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的壞習慣。
如何發現并消除這些隱藏的惡魔習慣,在《習慣力》這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360°反饋環
《習慣力》這本書提出了360°反饋環的概念:反饋-道歉-廣而告之-聆聽-跟進反饋,發揮周圍人的力量用最簡單的辦法把隱藏的壞習慣現象化,打造自己的支持系統,將壞習慣徹底消除,成就成功職場人。
每次靠意志力來堅持的行為一般都很難長久,但是習慣不同,它是自發式的行為,并不需要意志力來推動,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生了,而自己并未意識到問題出在哪里,當然也不可能去改。那么建立有效的反饋,發現壞習慣本身就是我們要行動的第一步。
發現壞習慣
《習慣力》提供了兩種有效的反饋機制有,邀請式反饋和自發式反饋,幫助我們發現壞習慣。
邀請式反饋
要求我們尋找到不記仇、說真話、可以提供給我們支持的反饋人,我們自己可以為反饋人提供安全的反饋環境:比如匿名問卷等……
自發式反饋
要求我們觀察和他人交往的過程,然后從中發現自己不知道而其他人知道的盲區。這要求我們沉下心去觀察,細心體會。
計劃行動
發現問題然后開始計劃行動。在制定行動計劃的時候,為了避免想當然或者走彎路,除了查閱一手資料和請教專家,也可以請教有相關經驗的非專家,他們的經驗經過了實際檢驗,很有借鑒價值。整個過程就是收集前饋,利用身邊人的經驗指導最可行的計劃。
實施和支持系統
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再完美,執行過程中也會出現偏差或者倦怠。這不是自控力的問題,不必自責,這是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的。當我們不能堅持的時候,就需要支持系統在這個時候起到監督鼓勵的作用。
找到一個真正關心我們、有時間并且不隨意評價別人的教練,列出每天的問題清單,每日提問跟進。
完成這樣一個360°反饋環,最終我們一定可以達到克服壞習慣,實現自我成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