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有點忙,出差和一些瑣事大大壓縮了自己看書的時間,今天終于把《我不是教你詐3》看完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睿智,處世的哲學以及對人性的把握。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書中的兩個觀點:
一、不要提前承諾
我們往往喜歡在一件事情還沒有做之前,就給對方承諾,只是為了讓對方能夠更加賣力的去做自己期望的事,但是這樣做的一個后果就是不管事情成不成功,都可能對兩個人的關系產生影響。為什么這么說呢?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老王和吳太太很投緣,因為兩個人是老鄉,并且老王的說話的聲音和她死去十多年的父親一模一樣。所以關系比較親近,吳太太端午包了粽子、中秋買了月餅,都會下樓送給老王兩個。老王也對吳太太特別好,看到吳太太拿重的東西,馬上跑過去幫忙。
有一天,吳太太突現靈感,說想搬高一點。對面正在蓋樓,以前住五樓還看得到山,現在全遮住了,如果大樓里12層以上有人要賣,就換個房子。老王說要是知道有誰搬就告訴吳太太。吳太太說,到時候省下的中介的錢,包個大紅包給老王。
就是因為這一番對話,老王很積極的幫吳太太打聽對面12層以上有哪些要搬走。一開始打聽到13樓有人要賣,連對方希望的價錢,老王都打聽到了,但是因為吳太太的老公不喜歡13,至少要14樓才行,就此擱淺。三個多月后,老王終于打聽到有個14樓的要搬家,本來不決定賣的,但是老王一勸就決定賣了。約好了時間,吳太太和老公去看了,但是吳先生說格局和自己家一樣,不喜歡,還是沒有成。
從此以后,老王對吳太太的態度就變了。原來的熱情招呼不見了,也不再幫吳太太提東西,開門了,吳太太送吃的給他,他也不收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后面吳太太打聽到,老王說吳太太把他當猴耍。
吳太太不買房子了,老王忙活了半天,沒有拿到錢。是其中一個原因。
但是實際上即使吳太太真的買了老王介紹的房子,也包了紅包給他,老王還是會不滿意。他總會認為紅包小了。
我們常常莫名其妙的失望,失望在我們不實在的希望之中。而那不實在的希望,又常是某些人不小心造成的。
如果當初吳太太和老王說,如果樓上有誰賣房子,麻煩您告訴我一聲。事成之后,再包個紅包給老王,老王必定大吃一驚,接著推說不能拿,再千恩萬謝地收下。從此,他們的關系就會更親近了。
前后這么大的差異,差在哪里?差在吳太太不該先承諾。
八字還沒一撇,先做承諾,是我們常犯的毛病,本來做承諾的人,以為承諾有利于事情的推動,到頭來卻發現造成更壞的影響。
二、購物要計較
我們常常會發現買東西講價的人,往往被騙的幾率更小。我們常以為自己越大方,商家也會越實在,而事實情況就是你越大方越被宰得厲害,書中也同樣講了一個故事。
老喬去玉器店,不講價,300塊錢的東西他毫不在乎地買下了,下一個看到的東西,明明能350,就漲成了500。結果他臉不紅,心不跳的說全要了,然后老板就把2萬塊錢的屏風漲成了5萬賣給了他,他是不是做了冤大頭?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喜歡講價,不講價吃虧更多。因為商家都很精明,他一開始的出價都只是個試探。
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
眼鏡店老板對新來的店員說:“如果客人拿起一副眼鏡,問多少錢,你說四千。他滿不在乎的樣子,你就加一句,‘只是鏡框,鏡片要三千?!沁€不在乎,你就再加一句‘那是每個鏡片,兩個要六千’。”
這是個非常傳神的笑話,道出了生意人的手段。
人們吃虧上當,常因為他們不在乎。
生意人永遠有他的道理。如同他們常說的“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做。”
他們隨時看你的表情,從你進門的樣子,你的穿著、談吐,你感興趣的東西。沒兩下他已經決定該怎么為你“定個價錢”。
計較的人總會得到好的價錢,誰讓他花時間討價還價,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嘛。
“呆子出門,樣樣吃虧”!
所以,無論你多么富有,當你問價錢的時候,總要擺出計較的樣子。
無論你聽到多么合意的價錢,都不能露出“哦,原來這么便宜”的表情,你甚至得多多少少還個價。
因為不在乎小的,就可能失去大的。
你不在乎一個幾百塊錢的小玉佩,就可能賠上幾萬塊錢的大屏風。
所以,男同胞們,你還自認為不講價是慷慨大方的表現,是一種美德嗎?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為人處世之道,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