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AI熱開始占據(jù)市場,越來越多的人生怕自己不會AI,就會被社會淘汰。在我看來,這樣的情緒有過度渲染的成分,比AI更重要的其實是「人的需求」。
商業(yè)世界的構(gòu)建,就是圍繞著人的需求逐步展開的。在需求這個視角下,一切有利于滿足目標達成需求的,都是「工具」。如果把工具本身當成了目的,人,就會淪為工具的奴隸。
比如,你有AI,競爭對手也有AI,所有人都有AI,AI本身的稀缺性就大打折扣。這時的AI,比拼的就是「在不同細分場景下使用的合理性」。
細分場景容易理解,比如頭腦風暴、數(shù)據(jù)分析、信息搜集、框架羅列等等都是場景。而使用的合理性,往往就體現(xiàn)在信息溝通的「顆粒度、清晰度」上。
比如,你讓AI幫你寫一篇新聞稿,沒有具體的要求,AI就開始思緒飛揚了。如果你的指令是「背景」+「現(xiàn)實挑戰(zhàn)」+「受眾人群」+「視角」+「邏輯」+「呈現(xiàn)形式」+「參考文章」,這樣生成的新聞稿就會跟你心中的預期更加貼近。
你看,你給AI下達的指令不同,AI呈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就不同。這就說明,一個人越聰明,AI就越聰明;一個人越笨,AI也就越笨。AI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則是使用AI的人。所以,AI好不好用,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認知儲備」。
認知儲備較多的人,認知邊疆越寬廣,能找到的AI應(yīng)用場景越多,拿到成果的效率也就越高。然而,對認知的投資往往需要3~5年才能初見成效。
很多人等不及,覺得自己擁有了AI就能走遍天下,原本需要自己動腦的工作都讓AI干了,認知提不上去,就會更加依賴AI。長此以往,人就成了AI的奴隸。即便AI再發(fā)達,AI也不會對一個人的成長負全責。真正能負全責的,有且只有自己。
所以,在AI熱的背后,會產(chǎn)生兩類人:一類是完全依賴AI,獨立思考逐步退化;另一類是把AI當工具,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在拿成果物方面實現(xiàn)降本增效,始終為自己的發(fā)展目標服務(wù)。
前不久,有朋友看我每天寫作挺辛苦的,建議我每天用AI寫,我拒絕了。在具體課題下的資料搜集、頭腦風暴等工作,我會充分利用AI。尤其是當我面對大量的重復勞動時,我會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
這時,重新回看人與AI的關(guān)系,你會發(fā)現(xiàn),人的需求是AI的方向,AI是人在滿足需求過程中的手段、工具。無論社會怎樣變化,以人為本的底層邏輯仍然不變。
作為一名普通人,與其關(guān)心AI如何演化,還不如想想「自己的這一輩子到底該怎么用」更加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