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質圖書4.56本,與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減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日均手機閱讀時長首次超過半小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問題來了,你是分子還是拖后腿的分母?
在2015年to do list里我和自己的約定是
我也很想知道自己完成了沒有
驚險的發現已讀湊夠了38本,所以兩本藍色的是未讀的。
今天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雙十二,因為各家店鋪都在打折,而我在家挑了兩本書是為了湊夠2015年的40本書。
所以說凡事不要拖到最后一刻再去做!
書的分類
對于我來說,大部分的書可以分為三類
1.知識獲取類
如經濟,歷史,科普,屬于給大腦中無知領域掃盲用的;
如時間管理等,可以幫助我們將工作、生活、學習安排的更加有序,提高效率;
2.啟迪類
如部分小說,散文,會引發我們對于人性、自我、社會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建立更全面和不那么膚淺的三觀
3.寫作技巧學習類
(對于寫作不感冒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
當構建一個虛擬世界或者拼湊一個故事被卡住的時候,我常常會跑去看同類型的小說,看看他們對細節的處理,對情節的過度,對高潮的鋪墊,和對結尾的引導。
有的時候看某些小說會產生“這么爛的梗也敢用,我都能寫了”的狂妄自大的想法,但當自己動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故事更拙劣,漏洞百出,轉折干澀,味同嚼蠟。
所以,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
2016年的目標
1.80本書
當我對自己每日讀書習慣沾沾自喜的時候,小小意告訴我,年過百本是一個編輯的必備生存技能,所以今年目標翻倍,跑步進入社會主義。
當然,如果明年的這個時候我沒有完成,歡迎小伙伴們無情的恥笑、惡毒的抨擊和猛烈的吐槽。
2.關注細節
在讀書的同時,希望可以關注作者,簡單了解生平,這樣對作品的理解會大有裨益。比方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月亮與六便士》不放在時代背景去看,真的想不出亮點在哪里
小算盤當然是看看大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暢銷書寶座的。
3.一些思考
如何掌握一本書的精髓,捋清一本書的脈絡?
如何寫出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讀書筆記?讓別人看完之后如同看了這本書?
如何把看過的書像吃過機器貓的記憶面包一樣都裝進腦子呢?
碎碎念:以下內容營養有限,客官自便~~~~
從來都不會覺得讀書是一件逼格很高、很文藝、很難下手的事情,就好像餓了會吃飯,困了會睡覺,不懂會問為什么,沒人回答的時候就去看看書嘍~
反正你的思考前人已經想過千百遍并且把答案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咚”的一下都扔在你眼前,所以看一下又不會死掉,萬一答疑解惑了呢~
嗯,2016,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