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認識論的開始
巴門尼德和赫拉克里特是同時代的人。但一個是過去的總結者,一個是新的開啟者。赫拉克里特是哲學開端的總結者,其理論標志著一個舊階段的結束,可謂哲學的完美的開端。而在對本原、萬物同一體性質的理解方面,巴門尼德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偏激,但正是由于以分析論證的方式提出有很大爭議的觀點,巴門尼德成了一個新階段的開創者。這個新階段就是在研究絕對存在的過程中產生了認識論問題。這就是說認識論是以存在問題為基礎的,是以絕對的存在問題而引發出來的。
巴門尼得PARMENIDES盛年約在公元前504---前501,是愛利亞學派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概括而言,他的本體論觀點是:“存在是惟一的、連續的、和不可分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滅的;存在是不動的;存在是完滿的;存在是思想的對象。”①
自然事物是多樣的,變化的,有生有死的。因為堅信存在是永恒的,不動的,單一的,所以巴門尼德認為現實萬物不是真正的存在,認為真實的存在是感覺不到的,只能由思想來把握,因此思考的對象只能是真實的存在,而現實存在的事物是不值得去思考的。這就是他的著名論點“存在是思想的對象”。不過,他說的“存在”只限于那個永恒的絕對的存在。
我認為,這個論點可以說是之后的哲學發展的發動機和方向盤,而其中的嚴重的錯誤又成為哲學發展的局限和混亂的原因。
錯誤在于他否認現實萬物的存在性從而認為不用思考現實萬物。這樣,就把現實萬物排除在人類認識的范圍之外。而這是非常荒唐的。人類和自然萬物生活在一起,人類的生活根本離不開現實萬物,對現實萬物的認識的提高必定有利于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客觀地說,人類的文明特別是早期的文明就是在接觸認識現實萬物的生產生活中發展起來的。而且人類的認識,追求真理,探求知識的根本意義也是為了人類文明的前進!
巴門尼德的這個與人類生存發展之道很不相符的偏頗的觀點在哲學上的根本錯誤是,如果按照他的觀點,認識論的發展將會走入絕境。本體支配著萬物,萬物中也含有本體,本體是萬物的根本共有體。認識了萬物,就能接近并且增加對本體的認識。本體論上的邏輯先是認識論上的邏輯后,本體論上的邏輯后是認識論上的邏輯先,就是說,在本體論上,本體是第一的,最先的,現實萬物是最后的,而在認識論上,現實萬物成了最先的,第一的,本體是最后的,是最終目標。為了認識本體,不僅不能不研究現實萬物,而且研究現實萬物是通向認識本體的必經之路。
不過,巴門尼德的這個論點也有積極意義。“存在是思想的對象”強力地聲明了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本體。這樣,巴門尼德不僅繼承了他的前輩關于萬物本原問題的研究,而且指明了哲學的最高研究對象------絕對的存在。
在哲學史上,巴門尼德的直接作用就是引起了激烈的論辯。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對。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論證爭辯極大地促進了論證認識方法的發展。
巴門尼德的學生芝諾(ZENON盛年約在公元前464---461年,出生在愛利亞)為辯護巴門尼德的觀點而深入論證存在是單一的和不動的,帶出了有限與無限,間接與連續,時間和空間等許多關系問題,論證方法開始有了辨證法和邏輯的萌芽。
麥里梭MELISSOS,盛年約在公元前440年,是薩摩斯島人,他對存在的性質進行了正面的論證,并且修改了巴門尼得的兩個論點,“認為存在是無限的,證明了存在的單一性,存在是單一的,沒有體積。”②
有的人認為絕對的存在不是單一的,是多元的。有這種觀點的是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盛年在公元前444年左右,是西西里島的阿格里根特人。他認為永恒不動的存在不是單一的,不僅僅是思想的對象,還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他稱這個元素為“根”,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四根,四根之外的“友愛”親和力讓四根組合,“爭吵”離散力讓事物分解消亡。他宣稱靈魂不死,否認虛空的存在。”③
德謨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約在公元前420年,生于希臘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他對本原的認識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存在,虛空是非存在,存在和非存在都存在。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是存在和非存在。”④
觀點不同,就有爭論,爭論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是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拓展,會產生更多的更深刻的提問。二,論證方法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的觀點信服人,就會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的觀點,接著便會研究證明的方法,使論證方法開始發展。而論證方法是理性認識的工具,論證水平越來越高,對本體問題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清晰、豐富、深刻。
但是,僅有幾個哲學家的論辯是不可能推出當時能出現的所有觀念,也不可能最大程度地促進論證方法的發展。只有發生有眾多人參與的而且持續長久的激烈的爭論才能最大化地促進論證術的發展。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公元前5世紀)哲學的進一步發展不僅靠專門的哲學研究者,而且必須得有社會性的大規模的激烈的論戰!天大的巧合是就在西方哲學開端的地方-----古希臘雅典,果然及時地出現了全民參與的持續長久的激烈的自由的論戰!
——————————————————————————————————
①關于巴門尼德的觀點,參見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93-9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②參見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106頁。
③參見上書,110-111頁。
④參見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160-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