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小西
來源 | 林小西(ID:mrlinxiaoxi)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看到下面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么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知識技能,了解了很多人生哲理,但工作還是會做不好,話還是會說不明白,生活還是止步不前?
歸結起來就是:為什么讀了很多書卻過不好這一生?
以前我也存在讀了很多書、但是生活并沒有什么起色的問題。
或許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
后來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在腦子里清晰起來。
因為知道和做到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01.
作家周嶺在《認知覺醒》里面說過:
讀書從權重上看,閱讀量<思考量<行動量<改變量。
閱讀僅僅是最表層的行為,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思考和行動改變自己。
然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讀書都只是為了追求量,讀完一本就開始讀下一本。
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2022年的前5個月,一共讀完了42本書。
除去一些繪本、短詩、經書(作為調劑和輔助)。
另外讀完的個人成長類、認知類、技能類圖書共有23本。
因為目前主要是針對自己的短板進行提升,像文學類的書籍讀得會少一些,偶爾作為輔助。
在我這幾個月讀完的成長、認知、技能類書中,主要想推薦以下幾本書。
也正是下面這幾本書,讓我的生活發生了一點點改變。
02.
1《早起的奇跡》
作者:哈爾·埃爾羅德。豆瓣評分6.1分。
我們都知道早起有好處,也經常看到一些熬夜導致生病、猝死之類的新聞,但是看完之后該玩手機還是玩手機、該熬夜還是熬夜。
《早起的奇跡》為我們提供了“S.A.V.E.R.S.人生拯救計劃”,即:
保持“目的性心靜”(Silence)
如果你想減輕壓力,請讓大腦保持冷靜、明晰。
這樣你才能專注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隨時取得成功,這是大多數人沒有做到的事情。
因此,每天早晨請帶著“目的性心靜”醒來。
在“心靜”時可以做下面這些練習:
冥想;祈禱;沉思;深呼吸;感恩。
真正的自我肯定(Affirmations)
每天醒來你可以思考下面這些問題:
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想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
我將如何實現目標?
想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通過上面的問題和答案,每天醒來之后不停地重復暗示自己,你的潛意識就會開始相信你給出的答案,跟上你的步伐,最終實現你的目標。
內心演練(Visualization)
內心演練是一種你想象自己希望實現什么目標,以及需要如何做才能實現它的思維過程。
三步完成內心演練:
第一步:深呼吸
第二步:開始想象未來
第三步:實踐夢想
開始鍛煉(Exercise)
晨練應該成為你的日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天早晨,哪怕只鍛煉幾分鐘,也能大大提高你的精氣神,讓你保持健康,使自己變得更加自信,情緒得到改善,思維變得清晰。
閱讀(Reading)
人生拯救計劃的第五步就是讀書。
它不僅是一條改變人生的捷徑,而且也是讓你學到相關知識、觀點和策略,從而獲得10級成功最直接的工具。
書寫,從日記開始(Scribing)
作者最喜歡的書寫形式是日記,一般在進行“神奇的早起”時花5~10分鐘寫作。
將自己的想法從頭腦中提取出來,努力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
進行“神奇的早起”時寫作,你能記下自己的洞見、觀點、突破、領悟、成功、經驗、機會、個人成長、進步等。
五個步驟,讓你從跟床談戀愛到“彈”戀愛
第一步:睡前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可以將名言警句作為自己的“神奇的早起睡前宣言”,它可以幫助你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將鬧鐘放到自己夠不著的地方
這樣你就必須離開自己的床。
第三步:直接走到盥洗室刷牙
這一步的關鍵,是你要做幾分鐘無意識、但可以讓身體蘇醒的活動。
第四步:喝下滿滿一大杯水
起床后第一時間補充水分很有必要。
因為若6~8個小時沒有喝水,你的身體已經處于輕微脫水的狀態,而脫水會導致人體疲勞。
所以有時候當你感覺身體疲憊時,其實更需要喝水,而不是睡覺。
第五步:穿上晨練服出門鍛煉
如果你想要挖掘自己的最大潛能,晨練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它能夠讓你的精神和身體都達到巔峰狀態,讓你在新的一天充滿斗志。
《早起的奇跡》是一本以結果為導向,實用且有效的工具書,它能讓你在人生的每一個領域都更上一層樓,而且速度絕對超乎你想象。
03.
2《認知覺醒》
作者:周嶺。豆瓣評分8.2分。
3《認知驅動》
作者:周嶺。豆瓣評分8.2分。
這兩本書是周嶺認知系列的姊妹篇。
這兩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獲就是:早冥讀寫跑,人生五件套。
是同一作者、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
很多書就是這樣,每次閱讀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感悟。
而我們讀書,其實并不需要求多,哪怕書里只有一個點、一句話對你產生了影響,讓你開始行動和改變,讓你的生活發生變化,那都是值得的。
電影《教父》中說: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越長大越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距,就是認知水平的差距。
有段話是這樣說的:
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其實,除了永遠無法賺到認知之外的錢,你也做不成認知之外的事。
很扎心,但是事實如此。
如何提升認知?答案無非是多旅行、多讀書、多思考、多行動。
重要程度:多旅行<多讀書<多思考<多行動。
而《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以前也是和大多數人一樣,做好手頭的工作,下班后刷刷抖音、看看劇,躺著歇著。
作者說36歲是自己的「覺醒之年」,這一年,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不能這樣渾渾噩噩下去了,然后開始讀書,主要是個人成長、心理學、腦科學、認知科學等領域。
他讀完書,不僅僅是讀完了,而是反思、寫作輸出、親身實踐和行動。
就這樣,幾年之后,他成為了兩本暢銷書的作者。
而我們大多數人,讀完一本書之后,就開始繼續讀下一本書,鮮少去反思和寫作輸出,也極少去行動和改變。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的。
這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間那個巨大的鴻溝。
就像粥左羅說的一句話:只有真的改變,才能真的改變。
前一個改變是動詞,后一個改變是名詞。
意思是只有真的行動起來、做出改變,人生才會有變化。
也是看完《認知覺醒》,我才意識到自己雖然也讀了很多書,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自己只是讀完了而已,當下反思,偶爾輸出,行動幾乎沒有。
為什么讀了很多書卻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04.
4《慢慢變富:讓人生更富有的金錢與工作法則》
作者:松浦彌太郎。豆瓣評分7.5分。
作為日本著名的生活美學家,松浦彌太郎也算是高產的作家。
在這本書中,作者介紹了很多自己一步步成事的處事原則和法則。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優化自己的行為。
5《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作者:大巖俊之。豆瓣評分7.4分。
6《學會寫作:自我進階的高效方》
作者:粥左羅。豆瓣評分6.9分。
7《輸出式閱讀法: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
作者:尾藤克之。豆瓣評分5.5分。
8《榨書:主動成長的高回報讀書法》
作者:格格。豆瓣評分7.5分。
以上4本書都是教我如何更好地閱讀和寫作輸出。
說實話,我每個月也讀了不少書,但是以前一直不注重輸出和切實的成長,沉溺于讀書數量的自我感動之中。
后來當我意識到自己讀了很多書但是依然沒有多少收獲和成長的時候,開始多關注如何將讀書轉化為能力的書籍。
也就是上面的4本書。
它們都指向了一個相似的答案:寫作輸出。
把一本書讀完,很簡單;但是想把一本書清楚、明白地講給別人,并且讓別人有所感悟、有所行動,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你更加深入地思考,通過自己的語言將書中的道理講出來、講明白。
另一方面,在寫作過程中,你也會對整本書的邏輯進行系統的梳理,這樣對書里的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加深,記憶效果也會有所提升。
還有一點,是關于做讀書筆記的,我們讀一本書并不是為了保持其干凈,而是要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價值。
以前我讀紙質書時都是不忍心劃線、折頁什么的,導致看完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
后來我開始邊閱讀邊做筆記。
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畫線、標記、折頁、貼便簽、空白處寫心得體會筆記等。
推薦你最好將這些方法全部用上。
這樣讀完一本書之后,就能知道哪些地方是重點,當你再次翻閱時,就能迅速地找到關鍵點。
因為上面這些書,我也開始調整自己的讀書計劃,不再過分追求讀書的數量而走馬觀花地瀏覽,而是轉變為追求讀書的質量。
此外每個月也給自己定一個標準的目標:比如10本書和10部電影。
而不是像之前這個月讀16本,而下個月只讀了4本。
保持穩定的步伐,才能走得更遠。
也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20英里法則”。
05.
什么是“20英里法則”?
從美國西海岸的圣地亞哥,到東北部的緬因州,被稱為“美國大陸最長的距離”。
這段3000英里的路程,地貌十分復雜,且常有惡劣天氣。
有人問,如果走完這段路程,最佳方案是什么?
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組織了3批人進行試驗。
試驗對組員沒有要求,到達終點便是勝利。
第一組選擇在好天氣時快速行進,一天行進40-50英里,壞天氣時就休息,1英里也不行進。
第二組隊員信心滿滿,出發時就很有激情,每天行進50-60英里,看似3個月就能到達終點。
第三組選擇每天行進20英里,天氣惡劣時,他們要行進20英里,天氣晴朗,他們也只行進20英里。
5個月后,人們以為前兩組會先到,出人意料的是第三組先到達了終點。
吉姆·柯林斯不解,調查后才得知原因。
原來,第一組很容易受到天氣影響,被好天氣誘惑,被壞天氣干擾,無法堅定的執行計劃。
第二組很有信心,但急于求成,就好比跑馬拉松的時候,一開始就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去跑,后來漸漸松懈下來,便失去了斗志。
而第三組人,他們有明確的規劃,嚴格執行,風雨無阻,不受環境影響,不被干擾和誘惑,最終到達終點。
后來,吉姆·斯克林根據這一試驗總結出:
一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的目標,做出明確的規劃,加上雷打不動的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走,不被環境以及周圍的人影響,保持自律不被誘惑,就一定可以成功。
這就是 “20英里法則”的來歷。
放到讀書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發現如今有一個很不好的風氣,就是讀書居然也開始卷了,隨處可見某某大神一年讀完300本書。
搞得我這種一年讀不完50本書的人,都不敢說話。
其實我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跟隨自己的步伐去讀書就好了,不要被環境及周圍的人影響。
只要我們有目標、有規劃,并堅持完成自己的目標,讀書有所成長和收獲,就可以了。
06.
為什么讀了很多書卻過不好這一生?
就像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如果只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中的知識,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終究只會一無所得。
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
此外,更重要的,是行動和改變。
記住:
閱讀量<思考量<行動量<改變量。
閱讀僅僅是最表層的行為,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思考和行動改變自己。
只有真的改變,才能真的改變。
共勉~
? End ?
作者:林小西。滿地都是六便士,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圖片:《傲慢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