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這么一篇文章:《抄近路的亞裔學生,成功背后代價慘重》。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文章開宗明義地表述說,感覺自己可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核心。對于毫無經驗的兒童而言,那種看重表現的、有條件的愛,不但毒害他們的心靈,還不斷吸吮他們生命的活力。那些個性強的孩子會極力反抗,而那些天性順從的孩子只得按下心中的不快,去滿足父母和他人的期望,實現他人代為設計的人生。于是,他們變得郁郁寡歡或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意義,他們永遠都會感到自己做得不夠完美。
我在朋友的圈下評論說:“中國滿地還沒有尋求到真我,不知道怎么面對自己的成年人,怎么能奢望他們處理好跟孩子的關系。”
也不是說我自己做得有多好。很長時間以來我都和自己內心的另一個自我做著激烈的交鋒,可以聽到靈魂一半在尖叫,另一半在咆哮。她的聲音傾訴著我的失敗,我的自我否定,我的一無是處。所有面上的淡定開朗,都要付諸于深夜的苦苦修行。
那感覺就像你架舟穿過驚濤駭浪一望無際的大洋,觸目之處都是需要你馴服的,強悍無匹的天敵:你自己。你精疲力竭時,終于風平浪靜;第二天又卷土重來,永不止息。
讓我們換一種比喻,更貼切好理解。還記得盜夢空間嗎?男主人公教導他的新隊員,一位天才少女如何構建夢境,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設定自己的陀螺”,并且“永遠不能讓別人觸碰”自己的陀螺。那是造夢師區分夢境與真實世界的唯一憑據,也能讓她意識到自己并非陷入到其他人的夢境中。
一句話,她需要“現實之錨”。
我們每個人,不是造夢師,也一樣需要價值觀的軸心。
重點在于,這個軸心在你自己身體里,還是放在了你世界的外面?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讓我再問一遍。你的人生軸心在你自己身體里,還是放在了你世界的外面?
前者就比如,你是個陀螺,旋轉軸心就在你自己里面。后者就比如,你是地球,你繞著太陽公轉(這個比喻忽略了地球的自轉哈)。
那么,哪種情況更容易失去平衡,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圓滿穩固地站立起來的!
蘇珊·宋是“亞裔美國人社會參與促進會”的醫學主任和青少年心理醫師,她分別就讀于哈佛大學醫學院、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以及加州大學兒童心理創傷研究所。她的研究指出,大量的亞洲青年人承受著嚴重的抑郁和自殺念頭的折磨,他們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沒有能力處理好生活的壓力、現實問題或者人際關系,而這些都直接與他們的父母以學業成功作為愛的前提條件有關。
孩子們需要培養自我認知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需要建立起堅韌的品格,并以此作為追求學業和事業成功的基礎,才能成長為一個人生與事業都獲得成功的成年人。
自我掌控的體驗應該源于孩子自己,而非他們的父母。當絲毫不給孩子空間進行選擇練習時,孩子不可能體驗到自我掌控。孩子應該學會自己進行選擇,無論他們是選擇克服心中的恐懼迎接挑戰,還是選擇接受失敗并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只有這些選擇是他們自己作出的,才能真正產生自信和掌控的感覺。當他們只會俯首帖耳、聽命他人時,所能感受到的往往是無望和失落。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過程去尋找自己,去發現自己的渴望與動機,并把這些內化為人格的力量。這個過程是漫長而必須的,而“虎媽”式的教育恰于此處抄了近道,在孩子后來的人生中,必定要為此重新付出代價。
每個人個體都需要不斷地變得獨立,有能力調動自己內在的力量作為前進的動力。發育良好的自我感覺對一個人至關重要,因為在難以避免的缺乏外界支持時,自我感覺不僅是心靈舒適的港灣,而且是指引人生道路的內在羅盤。生活從不完美,但一種健康良好的自我感覺可以讓生活變得有趣、美滿和可以管理。
當你的人生價值觀,自我認同感取決于外物時,外物不可控;別人的認可和一時的成功會消散,物質會流失,一切歸于寂滅。外物傾覆時,你的人生觀也會隨之崩塌。
梅德林·萊文指出,“自我效能感”對青少年的成長相當重要。自我效能感不同于自尊,是指相信自己能夠對周邊的世界產生影響。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高時,他會發現很容易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從而產生一種個人的控制感。孩子越多地感到可以有效地實施控制,他便越能有效率地采取行動,而父母的焦慮心情、過分保護、過分關心、過分干預都會導致孩子自我效能感和自治能力的喪失。
這一點不止適用于孩子,當然也適用于我們所有掙扎中的成年人。我們是否感到有力量?我們是否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感覺?我們能否與他人建立持久、深摯的友誼?我們是否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我們是否珍惜和接納自己?我們是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
因此,把生活,以至整個人生的軸心安放在自己身上是很重要的。即使困難,也值得努力嘗試。
在這漫長修行中的某些瞬間,我覺得我自己能形成一道龍卷風,我的內心誠實堅定,而我整個自己復雜,微妙又平衡。
那真是是人生中的美麗時刻,衷心祝愿大家都能有所感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