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書里,說到這樣一個故事,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一只癩蛤蟆放在一個3寸高的杯子里,它一下子就跳出來了,接著又把它放進去,并在杯子上放一塊玻璃,癩蛤蟆不清楚這一變化,還在嘗試著跳出來,它試了一遍又一遍,跳得腰酸背痛腿抽筋,撞得鼻青臉腫不成樣,于是它放棄了,趴在杯子里,動都懶得動一下。后來,科學家把蓋在杯口的玻璃拿去,癩蛤蟆卻不愿意做跳躍的嘗試了,它就在杯子里轉悠。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呢?有人說這癩蛤蟆太傻了,咋就不再堅持一下,多嘗試一下呢。這是站在科學家的角度來說的,如果站在癩蛤蟆的角度呢?
王小波有篇文章,描寫一頭特立獨行的豬,那頭豬確實特立獨行,有吃有住有喝的,它不樂意,就愛跑到村子里看一看、吃一吃、玩一玩。這倒是很稀奇的,于是借著這幾天喂豬的機會,我就到自家的豬圈查看了一番,在一個昏天暗地、臭氣熏天的窩里,豬察覺到我的到來,以為我給它帶吃的來了,就走到圈門口迎接,見它膘肥體壯、生氣勃發的樣子,我就走開了,它見我沒給它帶啥見面禮,也走開了。我腦子里又飛快地回想家里曾經養過的那些豬,有極少數的豬,確實和別的豬不同,只要進食晚一點,馬上就使勁拱豬圈門,前肢趴在圍墻上,張開大嘴,吐著白沫,嚷嚷著表示抗議,食物一來,它們馬上安靜下來,吃完東西就找個地躺下休息。這些,就是我見過的最“出格”的豬的表現,特立獨行的豬還沒見到過,大概是豬圈門太牢,圍墻太高。據說,圈養的豬如果放歸大自然,它們很快就能適應野性的生活,過不了太久,又可以長出獠牙。這個,我是相信的,因為圈養的豬,住得差,潮濕、陰暗、狹小的空間,吃得差,天天粗茶淡飯,一成不變的伙食,玩得差,每天吃吃睡睡,要活動也只能在一個幾平米的范圍內走動一下;反觀回到大自然的生活,天空海闊,自由自在,想吃啥吃啥,想住哪住哪,想干嘛干嘛,豈不快活。據說,籠子里的鳥如果放歸大自然,它們很快就死了,天空依然是它們的渴望,它們還能飛翔,就是面對大自然提供的豐富食物,卻不知如何下手——長期飯來張口的日子,使其喪失了捕食能力。
癩蛤蟆也好,豬也罷,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隨遇而安,一種是特立獨行。圈養的豬可以說是隨遇而安,隨遇而安它們活得快樂,如果回歸自然,它們仍然活得快樂。這一點,動物園里的獅子老虎一類的猛獸就不如,在籠子里不快樂,回到大自然,活不下去。新疆有獵鷹的部落,抓到較年輕的鷹,用袋子蒙住它的眼睛,放在一根吊起來的桿子上,不停地晃動桿子,讓老鷹幾天幾夜不能休息不能進食,等到它被折磨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又用食物誘惑它,讓他按人的要求捕捉獵物、進食,反復訓練,這樣鷹就被訓練得能夠按照人的要求捕捉獵物,等到鷹老一些的時候,又把它放歸自然,它仍然可以活得很好。獵鷹的遭遇算是比較好的,如果也把它像畫眉一樣關在籠子里喂養,它還能不重復獅子老虎的覆轍嗎?
是隨遇而安,還是特立獨行?這是一個問題。對獅子老虎來說,是個問題,對人來說,是個問題,對豬來說,就不是個問題。